摘要:今天是周一,但我们全家已经在盼周末了,周末是哥哥弟弟能交叉的假日,我要带他们去看一部极为珍贵的电影。
文 | 伊姐(周桂伊)
今天是周一,但我们全家已经在盼周末了,周末是哥哥弟弟能交叉的假日,我要带他们去看一部极为珍贵的电影。
这是一部不容错过的电影。它的每一帧画面,都凝聚着无比珍贵的真实与震撼。相比于虚构的科幻,它记录下人类真正的宇宙足迹。
正因为如此,我更希望有更多人能走进影院,与这段珍贵的影像相遇。
以往我们在电影史看到的科幻片前几,大部分都是绿幕特效拍摄。
(△主创采访中表示,如果可以选择的话,诺兰会在太空用真的航天飞船拍摄)
(△《星际穿越》演员描述在地球上模仿太空失重状态的困境)
但这一次,航天员悬浮睡眠奇观、飞船对接那一刻的屏息凝气、落地时降落伞被焚烧的震撼…...
今天,中国航天员用真实记录方式,拍了出来。
这是中国首部8K拍摄太空电影。
未来的世界,科技是绝对第一生产力。
这部电影就像是一张飞往太空的船票,让孩子们有机会提前去太空看一看,看一看人类科技能够抵达的最高之处,看一看真实太空的模样。
在Ai、人工智能、无人驾驶、人形机器人逐渐日常化的今天,所有家长都知道,科技力,才是世界的未来。
而对太空的探索、对宇宙的认知扩展,会成为下一代的通识教育。
2021年新高考Ⅰ/Ⅱ卷:以“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为情境,考查火星与地球的公转周期比、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应用,以及卫星变轨过程中的机械能变化。2022年北京高考卷:论述类文本阅读材料直接选取了关于“深空探测”的科技论文,要求考生理解航天科技发展的意义与挑战。
2023年全国甲卷:以我国嫦娥五号探月工程为背景,考查月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计算、月球的第一宇宙速度及返回器高速再入大气层时的动力学问题。
……
未来什么知识是必须了解的,答案几乎都在这部电影里了,开卷考,一定要进影院抄答案啊!
它就是——《窗外是蓝星》。
以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首次执行在轨驻留6个月任务为蓝本,主要画面由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内亲自拍摄,向观众呈现一场充满中国式太空美学的非凡旅程。
看完你会热泪盈眶,你会意识到,如果九三阅兵是军事力量,神舟载人就是科技力量——
我们的祖国,已经强大到这个程度。
这是每一个中国下一代,都需要亲眼看到的事。
我前几天给4岁的弟弟讲一个美国的老绘本,里面有一段:“航天员在太空站,只能吃压缩食物。”
我看看绘本的出版时间,没法讲下去了,还得去电影院,看咱自己拍的空间站纪录电影。
通过这部电影,大家可以看到,空间站生活条件和方式,已经大大改善,我们的航天事业发展,是充满人情味,尊重个体的。
在神舟十三号上,大家大年三十会贴春联,吃鲅鱼饺子,日常能吃得上红烩羊肉,用吹葫芦丝娱乐。
也能通过特殊视频通道,和家里人面对面沟通,科幻片里“此去经年,生死两茫茫”,不存在的。
通过电影,孩子们可以了解,在地面很容易做到的事,在太空,需要多么严密的一套物理工程去保证。
天宫空间站的再生生命保障系统设备齐全,包括电解制氧、再生式二氧化碳去除、微量有害气体吸收、冷凝水收集与处理、尿液收集与处理等设备。
以及,即便科技发展到今天,航天员们还是面临很多的挑战,我们的太空探索之旅,路漫漫其修远。
影片中,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小心翼翼地用餐勺把漂浮的食物碎块拨回嘴里,餐后还要用吸尘器进行全面清理。
这不单纯是个人卫生问题,残渣乱飞,一不留神就会从呼吸道吸入人体,威胁生命安全,或者污染仪器设备,引发不可知后果。
长期的太空生活,需要一个足够强壮的身体。
因为,在微重力环境中,航天员会出现骨骼和肌肉流失,对身体损害很大。因此天宫空间站配备了健身设施,供航天员锻炼身体,比如自行车和微型跑道。
王亚平,初中就是3000米跑步健将,这对于她从事今天的航天事业,是重要的基础。
喜欢数学、物理、科技的孩子,可以在影片里,直观而精确地看到——
空间站绕地球快速飞行,每天经历16次日出日落。
也能像素级见证,最危险的航天任务之一,太空行走,是如何被执行的。
航天员离开航天器的保护,只身进入茫茫太空,以近8公里/秒的速度漂浮在轨道上。
航天员只有两条安全绳与空间站连接,离舱时所用的力度、角度,都将影响飞行方向,力度角度稍有偏差,就会掉入黑暗宇宙。
(△《地心引力》电影截图) (△《地心引力》电影截图)
(△2013年《地心引力》中航天员永恒漂浮于宇宙的一幕,被评为“人类影史最孤独的一幕”)
这些珍贵的影像资料,在大银幕看都不够,一定要选择IMAX、CINITY、巨幕、4D厅感受。
在电影里,你可以看到,神舟十三号整个发射过程。
也可以从外太空的角度,回看地球的美好,每一个时间铸造的褶皱,和海洋的壮阔。
那一刻,孩子会身处浩瀚宇宙,对于“向下看,是人类璀璨文明,抬头看,是宇宙星辰万里,航天事业,是人类的终极浪漫”,彻底具象。
“抬起头,看看漫天的繁星,我会从你的目光中飞过。”
朋友们,你们还记得2022年春晚吗?
一个女孩在舞台中间,对着空间站工作的妈妈说:“请给我摘一颗星星。”
她的妈妈,就是《窗外是蓝星》的太空摄影师及影片旁白,代号02的王亚平。
她有一个更为人熟知的身份:中国首位执行出舱任务的女航天员,她的传奇事迹,注定会载入史册。
她是如此的有血有肉,自己的事业冲破天际,但生活中也会依赖自己的家,想念自己的女儿,飞上太空也要随身带着女儿送的玩偶。
《窗外是蓝星》,它是中国首部太空实拍电影,航天员亲自掌镜,在中国空间站拍摄。
它甚至记录着,即便在太空,我们的神舟十三号,也充满中国人骨子里最信仰的符号——家的气息。
最强科技感,没有盖住人间烟火味。
但更能看到人类,即便有一天身处太空,依然对血缘和亲情,对归属和关系,充满依赖。
王亚平问指令长翟志刚,我答应女儿的,怎么做到,我怎么摘星星啊?
指令长翟志刚回答:我们空间站,本身就是地球的卫星,我们回去就是星星。
那一下,我真的又一次,眼泪夺眶而出。
请珍惜在地球上,平凡的每一天。
这部电影,在邀请每一个妈妈,带着自己的孩子,一起走进电影院。
在黑暗里,给孩子摘一颗温柔的星。
《窗外是蓝星》,是央视总台团队协同航天科研团队,在短期内研发并采用“8K、50帧、全画幅”高格式专门集成设备,在太空实拍创作完成的纪录电影。
为了这部电影,团队先后攻克火箭震动测试、空间环境测试和空间站内适配性充电存储等一系列挑战。
2021年,拍摄设备搭载天舟货运飞船运送至中国空间站。
8K技术对太空细节的极致还原,连地球云层的细微变化都清晰可见。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到今天,不是一蹴而就。
从聂荣臻元帅开创“两弹一星”伟业,到如今中国航天员翱翔宇宙,《窗外是蓝星》展现的前路,是一代代航天工作者坚守初心、无私奉献。
但,就像王亚平说的,我们这一代人,一定会,太空远行。科技指数级发展,未来,已来。
我们自己也要去看看,不要以后孩子送礼物,某行星一周旅行,感到不可思议。
这也是属于我们父母自己的成长,我们的与时俱进。
看着这部纪录电影的时候,我一直在想,我们的未来,最终会离开地球吗?
不知道。
太空旅行从来不是浪漫轻松的,它是人类意志的极限挑战。
但电影的每一个微小瞬间,那些辽阔和治愈,也许就是深空想给我们的答案。
不要追求永恒,活在当下。
我们出发不是为了征服宇宙,而是证明生命再渺小,也有自身的价值。
十一国庆档,必看《窗外是蓝星》。
我呢,根本等不及,周末的票已经买好了。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冲!
来源:伊姐看电影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