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九一八事变94周年这个特殊的日子,电影《731》全球公映。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带领班级学生观看了这部影片,希望将书本上的历史转化为直击心灵的集体记忆。影片中,那个自称王子明的小人物王永章,从最初的投机求生到最后的英勇牺牲,正是中华民族在危难中觉醒的隐喻。
《731》:历史血痕中的民族觉醒与和平呼唤
—— 一位高中历史观后感
黑暗影院中,银幕上的每一帧画面都像一把重锤,砸在观众的心上;每一个实验场景都像一把利刃,划开民族的伤疤。
在九一八事变94周年这个特殊的日子,电影《731》全球公映。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带领班级学生观看了这部影片,希望将书本上的历史转化为直击心灵的集体记忆。影片中,那个自称王子明的小人物王永章,从最初的投机求生到最后的英勇牺牲,正是中华民族在危难中觉醒的隐喻。
影片以近乎残酷的写实手法,还原了历史真相。当看到中国同胞被进行冻伤实验、活体解剖、细菌感染时,影院里传来的抽泣声不绝于耳。作为历史教育者,我深知这些镜头背后是比电影更加惨痛的历史事实。
历史真相的艺术还原
电影《731》的巨大价值在于用影像捍卫历史真相。影片创作团队耗时十年走访、搜集史料,查阅资料超过百万字。他们系统梳理了8000余页解密的731部队报告,深入研读423小时原部队成员的供述影像,并邀请侵华日军第731部队罪证陈列馆馆长金成民担任历史顾问,确保每一帧画面都经得起历史检验。
影片揭示了731部队的反人类罪行——他们将活生生的人称为“马路大”(日语意为“原木”),将人类生命视为实验材料。在哈尔滨平房区这个“世界最大细菌战基地”,至少3000名来自中国、苏联、朝鲜等国的民众被当作“活体实验材料”。
影片中,节日温情与暴行残酷形成鲜明对比:日军在盂兰盆节举行盛大花车游行,却在这一天对731基地内的“马路大”进行大规模屠戮。这种艺术处理深刻揭露了军国主义对文化伦理的扭曲,让学生们直观感受到历史绝非简单的黑白二分,而是充满复杂的道德抉择。
小人物的抗争与民族脊梁
影片通过小人物的命运展现人性的光辉。王永章从倒卖日本净水器的市井商贩,到在731基地中逐步觉醒的抵抗者;顾博轩从胆小怯懦的丈夫,到为保护他人而勇敢牺牲的父亲;杜存山从麻木的幸存者,到高喊“请叫我杜存山”以捍卫尊严的勇士。
这些角色塑造让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枯燥的数字和事件,而成为可感可知的生命体验。当顾博轩用纸巾为未出生的孩子编织纸鞋,当他在拔河比赛中主动放手将生的希望留给10岁的孙明亮时,我听到身边学生抑制不住的哽咽声。这种情感冲击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它让年轻一代真正理解了什么是民族的脊梁。
历史教育与人类记忆
作为历史教师,我特别注意到影片的国际视野。电影不仅关注中国受害者的遭遇,也展现了苏联、朝鲜等国人民在731部队遭受的苦难。影片结尾,被赶入深坑的各国人民共同搭起人梯,高声喊出自己名字的场景,是对“罪行无界”这一英文片名的完美诠释。
这种超越国界的叙事,帮助学生建立起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认知。历史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仇恨,而是培养对历史的尊重和反思能力。影片中,94岁的原731部队少年班队员清水英男重返中国谢罪的场景,正是这种反思的体现,它告诉我们:承认错误需要勇气,但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和解。
铭记历史与珍爱和平
“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汲取历史教训,更坚定地走向光明。” 这句话道出了历史教育的真谛。
当学生问我“为什么我们要观看如此残酷的影片”时,
我回答:今天的痛苦观影,是为了明天不再发生这样的悲剧。
影片中“无人生还”的结局,是对和平最强烈的呼唤。它提醒我们,在惨绝人寰的系统性恶行面前,没有人可以侥幸逃脱。唯有自身强大,才能守护和平,不被任何力量践踏。这正是我们需要传递给下一代的历史观——和平不是时代的馈赠,而是需要悉心守护的果实。
历史记忆的教育责任
观看《731》后,我布置给学生一项作业:采访家族中的长辈,了解战争年代的家庭记忆。我相信,只有当历史记忆从国家层面渗透到个人生命体验中,历史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
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将把这部电影纳入校本课程资源,让历史教学不再局限于课本。通过组织专题讨论、史料研读和观影分享,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战争与和平、苦难与尊严、记忆与遗忘等永恒命题。
历史的回声不会消散,它必将化作青年一代奋进的力量。当我们走出影院,秋日的阳光洒在脸上,那一刻,我们更加懂得:传递历史真相,是为了让悲剧不再重演;铭记国耻,是为了让和平的光芒永远照耀这片曾经饱受创伤却愈发坚韧的土地。
来源:祥睿龙成王守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