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会飞的小孩那是幻想逃出试验室,想象的画面;一部非常沉重的电影,有这样暖色调剧情对比,会更加凸显恶魔的残忍,也会让画面有层次变化。
这是一部好电影,很多人没看懂,就跟日本外务省站在一起抹黑这部电影。
所有的场景都是有史料记载的,有些人看都没看,就说会飞的小孩、监狱里干净、吃的好等等。
1、会飞的小孩那是幻想逃出试验室,想象的画面;一部非常沉重的电影,有这样暖色调剧情对比,会更加凸显恶魔的残忍,也会让画面有层次变化。
2、干净吃的好,是为了保证试验数据准确,吃苹果是为了试验后的细菌残留在口腔;这些都是有相关记载的。
电影《731》不像好莱坞大片那样,靠视觉冲击征服观众,是以曲径通幽的的东方审美,表达的东西像古代的诗词,有很多典故与符号。
比方说“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中国人见 “秋月”“长城”便会自然联想边塞的苍凉与乡愁 ——就像陈凯歌导演讲的:“电影是细节的艺术,细节的力量无与伦比,但所有的细节指向不是细节本身,而是高于细节的那一点东西,当这点东西出现感动就发生了”。
一、符号
在电影《731》里最典型的符号是:樱花
影片中带有樱花印记的 “日本人”,实则是幼时被掳走、经日方培养的中国人,20岁左右送到中国残害同胞,有些在日本做了艺妓。
导演没有直白交代这段背景,只让樱花图案反复出现。当观众看到 “樱花” 这一强关联日本的符号,再结合角色便能自行补全 “被异化的受害者” ,也同时交代了日本侵略我们的预谋,早在20年前已经布局了。
樱花本是美好意象,却在此处成为日本掠夺人性、制造 “工具人” 的罪恶印记。这种 “不直说” 的表达,比直白叙事更有力量 —— 它让观众成为 “共创者”,用自己的历史认知与情感体验填补留白,就像读诗时为 “关山旧别情” 补充边塞风雪的画面,最终形成的共鸣远比单向灌输更深刻。
好作品不是艺术家独自完成的,是艺术家完成之后,观众观看时一起完成的。画面中的流白,让观看根据自己的阅历去联想。
二、视角
以前同题材的电影都是以日本人的视角,像那些残忍的残害画面,这是侵略者的视角;电影《731》是以我们被日本人侵略残害的角度,展现的是在被残害过程中的内心变化,从被骗,到想要从实验室里逃走的内心变化。
这种视角的价值,在于让观众 “代入” 而非 “旁观”:当镜头跟着受害者的目光,掠过实验室冰冷的器械、铁丝网外的天空,观众会自然而然地思考 “如果是我,该如何自处”,这种共情带来的历史反思,远比单纯的 “控诉” 更有冲击力。
三、历史还原
“这不是戏,而是历史”—— 它没有为了吸引观众,刻意设计强烈的冲突或剧情反转,就像电影中的人物在慢慢讲述 “我当时看到了什么”。
影片的叙事节奏,贴合历史的 “非连贯性”,穿插着不同的片段,共同拼凑出 731 部队的真实面貌,不是一个充满 “戏剧张力” 的故事舞台,而是一个充满绝望与麻木的人间地狱。
来源:温故画面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