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影《731》上映后,让不少观众对731中日军的暴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这样一部倾尽全力还原历史真相的电影,刚一登上大银幕,就被铺天盖地的恶意差评所淹没。这些差评的套路如出一辙,专门揪着一些细枝末节大做文章,目标十分明确——就是要让观众对这部电影心生疑虑,最好
电影《731》上映后,让不少观众对731中日军的暴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这样一部倾尽全力还原历史真相的电影,刚一登上大银幕,就被铺天盖地的恶意差评所淹没。这些差评的套路如出一辙,专门揪着一些细枝末节大做文章,目标十分明确——就是要让观众对这部电影心生疑虑,最好直接放弃观看。
你去网上搜索《731》的差评,会发现这些评论有个显著共性:它们从不正面探讨电影的主题思想,也不评价演员的表演,更不提及导演的用心良苦,而是死死揪住一些历史细节,进而否定整部电影的价值。
这种做法极其阴险,因为普通观众对731部队的具体情况了解有限,很容易被这些看似“专业”的质疑所误导。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监狱太豪华”的质疑。这些人一个劲儿地宣称,电影里的监狱有瓷砖、有马桶,环境太过优越,不像是关押犯人的地方,肯定是刻意美化日本人。
但他们却故意避而不谈一个关键事实:731部队的那些地方根本就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监狱。在那里,被关押的人在日军眼中不过是“试验品”。为了保证试验效果,他们当然要提供相对干净的环境。这就如同现在的实验室要保持无菌环境一样,并非出于人道主义考虑,而是出于“技术需求”。
这种冷血的“科学精神”,比直接的暴力更让人毛骨悚然。然而,那些恶评就是要混淆视听,让不明真相的人误以为电影在为日本人洗白。
还有人拿电影里的伙食大做文章,声称日本人提供的饭菜过于丰盛,有饺子、有水果,这是在美化侵略者。
这种解读简直恶毒至极。电影里王永章看到这些食物时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询问这是不是“断头饭”。这个细节已经清晰地表明——这并非日本人的善意之举,而是刽子手的虚伪表现。
日本人为什么要提供营养丰富的食物?因为他们要确保这些“实验体”身体健康,这样他们才能得到更好的数据。这种表面的“关怀”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恶意。
但那些差评就是要故意曲解,将导演的深意扭曲成对日本人的美化。这种恶意解读,实在令人作呕。
更离谱的是,有人说电影里的逃脱情节是胡编乱造的。但只要稍微查阅一下史料就会知道,确实有人从731部队成功逃脱过。电影中的王子阳角色就有历史原型,这个人不仅成功逃离了魔窟,后来还积极投身抗日斗争。
这些攻击者连基本的史实核查都不愿意做,就急不可耐地给电影贴上标签,这哪里是在讨论电影,分明就是在恶意抹黑。
网络上还有一些人专门截取电影中的幻想镜头,声称人物“飞起来”不切实际,并以此为借口攻击整部电影。但任何一个完整看过电影的观众都清楚,那些镜头是主人公在绝境中的幻想,是对希望的象征。
在那种如同人间地狱般的环境里,人们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幻想,难道不正是最珍贵的人性光辉吗?用一个艺术化的表现手法来否定整部电影的严肃性,这种做法实在卑劣无耻。
《731》的制作团队为了确保历史的准确性,专门邀请了731罪证陈列馆的馆长担任历史顾问。导演赵林山为了这部电影,甚至亲自跑到日本去搜集证据,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本应得到尊重,但却被那些恶评恶意扭曲。他们不去赞扬制作团队的用心,反而专挑毛病,这种做法实在恶劣透顶。
面对这些有组织的恶意攻击,我们不能坐视不管。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应该挺身而出,用理性的声音反驳那些恶意的质疑。
我们要让更多人知道,这些差评的真实目的并非为了推动电影艺术的进步,而是为了阻止历史真相的传播。我们不能让这种恶意得逞,更不能让那些受害的同胞再次被遗忘。
电影还在上映中,如果有机会,建议大家都去看一看。不要被那些恶意的差评所误导,用自己的眼睛去判断这部电影的价值,感受这份来自历史的厚重。
来源:钓了条娱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