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热映:我们的历史创伤,是否只是影院里的又一滴眼泪?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2 17:18 2

摘要:《731》上映了,朋友圈里又开始了一年一度的“勿忘国耻”刷屏仪式。电影院里的抽泣声,评分网站上的爱国好评,以及那些走出影院后迅速消失在火锅香气中的历史沉重感——这一切构成了一幅诡异的当代历史记忆图景。

《731》上映了,朋友圈里又开始了一年一度的“勿忘国耻”刷屏仪式。电影院里的抽泣声,评分网站上的爱国好评,以及那些走出影院后迅速消失在火锅香气中的历史沉重感——这一切构成了一幅诡异的当代历史记忆图景。

与此同时,另一部引发讨论的《南京照相馆》似乎也在试图用温柔的方式揭开那道伤痕。我们不禁要问:这类历史创伤题材电影,究竟是在唤醒记忆,还是在消费创伤?

看《731》时你流泪了吗?很多人哭了。黑暗中,纸巾传递着,抽泣声此起彼伏。散场灯光亮起,人们擦干眼泪,第一时间掏出手机——不是查阅历史资料,而是讨论等会去哪吃饭,顺便发条朋友圈:“看了《731》,勿忘国耻[哭泣表情]”。

这就是我们面对历史创伤的当代仪式:三分钟默哀,三秒钟遗忘。

电影制片方深谙此道。他们不需要你真的记住历史,只需要你在那个黑暗的影厅里流下那滴眼泪,然后为这场哭泣付费购票。历史创伤成了文化消费品,悲痛成了可标价的体验。

从《南京!南京!》到《金陵十三钗》,从《八佰》到今天的《731》和《南京照相馆》,中国电影人似乎找到了一条财富密码——将民族创伤美学化,将历史痛苦包装成可消费的文化产品。

这些电影无一例外地宣称自己要“唤醒民族记忆”,但结果往往是唤醒了票房,而非记忆。投资方赚得盆满钵满,观众获得情感宣泄的自我满足,至于历史本身?依然被留在那个黑暗的影厅里。

最讽刺的是,那些最热衷于拍摄这些历史创伤的导演制片们,往往同时也在享受着与昔日侵略者国家的资本合作、技术交流和市场共荣。嘴上都是主义,心里都是生意。

这类电影还隐含着一种危险倾向:创伤竞赛。仿佛只有最极端的暴力展示,最残忍的视觉冲击,才能“唤醒”麻木的现代观众。

于是我们看到了各种创新性的残酷呈现方式,仿佛在参加一场“苦难奥林匹克”——看谁更能让观众恶心,看谁更能刺激观众的神经。历史真相被简化为视觉奇观,深刻反思让位于感官刺激。

最关键的问题或许是:我们真的如电影宣传所说,需要被“唤醒”吗?

那些走进电影院的人,本身就已经对历史有所认知;而那些真正需要了解历史的人,根本不会走进这样的影院。于是这类电影最终只是在“自我感动”——已经觉醒的人通过观看电影确认自己的觉醒,然后感动于自己的不忘历史。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单一视角的历史呈现反而阻碍了更深层次的历史思考。当我们满足于银幕上提供的简单叙事和情感宣泄,我们实际上放弃了独立思考历史复杂性的能力。

我不是说不该拍这些电影,而是我们应该警惕历史被快消品化的趋势。

真正的历史记忆不应该只是影院里的90分钟感动,而应该是日常生活中持续的反思与追问;不应该只是对过往暴行的谴责,更应该是对于人性之恶的深度剖析;不应该只是针对特定国家的仇恨教育,而应该是对于所有形式暴力与压迫的警惕。

如果看完《731》的你,除了流泪和发朋友圈外,还能多读一本历史书,多思考一下今日世界仍在发生的各种暴力与压迫,那么这部电影才算真正完成了它的使命。

否则,我们只是在用今天的票房,消费昨天的苦难。而历史的真相,依然在某个角落沉默着,等待真正愿意倾听的人。

来源:酒歌说文v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