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盲人,到聋哑人,再到自闭症、脑瘫等等,这些作品既让这些社会边缘人群被更多人看见和关注,也造就了诸多口碑载道的银幕经典。
在影视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对于患有特殊病症人群的关照。
从盲人,到聋哑人,再到自闭症、脑瘫等等,这些作品既让这些社会边缘人群被更多人看见和关注,也造就了诸多口碑载道的银幕经典。
比如让丹尼尔·戴-刘易斯摘得奥斯卡影帝的《我的左脚》,让莎莉·霍金斯获得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女主角的《莫蒂》,以及拿下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健听女孩》等等。
最近,又有部华语片瞄准这个题材,并一举捧出了金马影后。
今天就来聊聊它。
导演: 黄修平
编剧: 千春 / 何康 / 思言 / 黄修平
主演: 钟雪莹 / 吴祉昊 / 游学修 / 袁绮雯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香港
语言: 粤语 / 香港手语
上映日期: 2025-02-20(中国香港) / 2024-10-12(BFI伦敦电影节)
片长: 132分钟
这是一部聚焦听障人士的电影。
豆瓣评分8.3,登顶上周口碑榜。
在今年4月的金像奖上,它提名了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角在内的多个重要奖项。
虽然最终并无斩获,但足以见得影片的分量。
而在去年底的金马奖上,它同样获得多项提名,并最终助力女主演钟雪莹荣获“最佳女主角”奖项。
钟雪莹荣获金马影后
在介绍这部电影之前,先给大家科普一下相关的背景。
在聋人教育领域,历来存在一个“手口之争”。
该争论的核心在于选择手语还是口语作为主要沟通工具,并由此延伸出涉及教育理念、社会适应等分歧。
其中手语法主张通过手势建立聋人群体内部交流体系,注重尽早掌握视觉语言。而口语法强调通过发音、看话等训练帮助聋人融入主流社会。
这样的争议从18世纪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延续了两百余年,足以见得两派的争论和对立之激烈。
很长一段时间里,口语教学在全球多个国家占据主导地位,手语被聋人学校忽视甚至被禁止。
但是,这样的做法真的是对的吗?
这部电影就从聋人学校的“手口之争”为切入点,带领我们深入了解三个不同身份的听障青年的不同选择,进而窥见听障人群在现实社会中的冲突与处境。
第一个青年,叶子信(游学修 饰)。
他出生于一个聋人家庭,是先天性聋人。
但叶子信并不因此自卑,性格开朗、倔强的他甚至以聋人身份而感到“自豪”。
叶子信从小就把手语当做母语,他排斥助听器、人工耳蜗等科技,也十分抗拒学校里的口语教学,因此成绩总是倒数。
但他却十分享受这个无声的世界,并梦想成为一名潜水教练。
第二个青年,方素恩(钟雪莹 饰)。
她原本是一个听觉正常的人,但幼年时的一场大病让她丧失了听觉。
此后,方素恩接受了人工耳蜗手术,并一直用功上进,并凭借自己的努力从大学毕业,进入名企工作。
方素恩完全不懂手语,她从小就接受口语教育,但说话略有口音。
她一直遵循母亲所安排的人生路径,努力摆脱聋人的身份、融入正常人的生活,但是却不曾停下来倾听内心的感受与想要的选择。
第三个青年,吴昊伦(吴祉昊 饰)。
他也是一个从小就植入人工耳蜗的聋人,与叶子信是多年的好友。
性格积极阳光的他既精通手语,也习得了精湛的口语,从事一份摄影师的工作,看起来与正常人无异。
在“口手之争”上,吴昊伦的态度十分包容。
他既理解叶子信对手语的坚持,也接受方素恩通过科技改善生活、融入口语世界的选择。
而他也成为了三人之间的润滑剂,串联起了整个故事。
一开始,叶子信对方素恩充满敌意。
因为方素恩在一次活动的演讲中,表示科技的发展会让世界上再没有聋人。
叶子信当场暴怒,并打断了演讲。
在他看来,这无疑是一种科技受益者“何不食肉糜”的言论,毕竟不是每个聋人都能从小就戴上助听器、装上人工耳蜗。
更重要的是,聋人不该被视为低人一等的存在,不应该被“消灭”。
这场冲突也成为两人命运的转折点。
叶子信因此丢失了在活动现场帮忙的工作,他转而从事洗车行业。
在吴昊伦的帮助之下,他还成立了一个聋人洗车品牌。
在自力更生的同时,还能帮助社会上的聋人就业,并借发传单的机会推广和普及手语。
当然,叶子信也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梦想,在赚钱谋生的同时努力学习潜水知识、考证,朝着潜水教练的目标不断前进。
另一边,方素恩一路拼尽全力从学校毕业、进入名企实习。
但她在工作中却发现,即便自己已经拥有了高学历,在职场仍然被区别对待。
领导和同事只会给她安排最轻松的工作,“聋人”的标签始终无法被抹除。
最重要的是,她还发现公司招聘她只是为了迎合相关政策、提升企业形象,她成为了一个无法实现自我价值的“吉祥物”。
这让她开始理解叶子信对于聋人身份的捍卫,以及为聋人群体发声的勇气。
方素恩也从最初的质疑手语,到后来的理解手语,并主动学习手语。
生活的困境总是接踵而至,方素恩突然发现自己的人工耳蜗出现故障,让她的听觉也大受影响。
如果要重新安装耳蜗,就得再进行一次手术。
她开始动摇,如此费尽全力摆脱聋人身份、融入正常人的世界,换来的结果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吗?
作为对立的双方,叶子信和方素恩的矛盾,其实正是“手口之争”的显化。
无论是叶子信对手语的坚持,还是方素恩对口语的选择,都是现实中无数聋人真实处境的缩影。
片中还有一个巧妙的情节来隐喻了这样的对立和选择。
叶子信邀请方素恩一起去潜水,但方素恩却只能拒绝,因为进入深水区后人工耳蜗无法承受强烈的水压。
但是叶子信却告诉方素恩,即便装了人工耳蜗,也能在浅水区进行浮潜。
可以看到,方素恩在潜水与浮潜之间的选择,正好隐喻了手语与口语之间的选择。
而方素恩对手语的看法和态度的转变,也对应了现实中对于手语教学,从拒绝、偏见到接纳的过程。
从2010年开始,口语教学不再是唯一被认可的方针,手语教学得到更多的普及,双语双文化教学模式成为新的主流。
作为一部口碑颇佳的影片,《看我今天怎么说》有许多值得称道的亮点。
其一就是对于听障人士处境的呈现与刻画,对聋人文化、“手口之争”等相关知识的科普,这点前文已经详细分析,这里不做赘述。
其二是片中有许多让人惊艳的声音和听觉设计,营造出观影时的“听觉奇观”。
整部电影将声音作为重要的叙事语言之一,通过音量大小、音调高低以及发声环境的变化,来展现不同角色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变化。
片中还模拟了戴助听器的聋人所听到的各种声音,比如耳蜗出故障时的断断续续的电子音,潜水时的高频率刺耳声,以及摘下助听器后的彻底寂静等等。
这让观众能够彻底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地“成为”一名聋人,感受他们的真实世界。
其三是片中演员的表演可圈可点,尤其是饰演方素恩的钟雪莹,以及饰演叶子信的游学修。
如果你是第一次看这两位演员的电影,很有可能以为他俩就是天生的聋人。
无论游学修对于手语的熟练程度,还是钟雪莹对于聋人口语的拿捏,都表现得太真实了。
尤其是后者对于聋人发音时,自带的些微浑浊的鼻音,精准得不像是演的,可以说这个影后奖杯实至名归。
最后不得不提到的,是此片的导演黄修平,他一向关注青少年群体的处境与成长。
从张扬炽热的《狂舞派》,到细腻温暖的《哪一天我们会飞》,他的镜头里饱含让每个青少年都能共情的热血与梦想、挫折与遗憾……
《狂舞派》
而到了最新的这部《看我今天怎么说》,他更是借聋人这个特殊群体,表达了刚刚步入社会的青年,在真我与扭曲之间的迷茫,在个人与融入之间的游移,在自我价值和身份认同之间的抉择。
而在电影最后,他更是给出了最直白的解答:在每个人生的十字路口,选择是我们的必经环节。
这样的选择没有对错,答案也不是唯一。
只要能让你“自由自在”、“简简单单”、“以我为荣”,那就是最适合你的参考答案。
来源:豆瓣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