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 月 18 日,历史题材电影《731》全球同步上映,上映仅 1 天票房突破 3.4 亿,创下同类题材首日纪录。然而高票房背后,网络评价两极分化:有人认为 "平淡如纪录片",调侃片名应改为《姜武送饭》;也有观众被 "婴儿标本"" 活体实验 "镜头震撼到无法呼吸
9 月 18 日,历史题材电影《731》全球同步上映,上映仅 1 天票房突破 3.4 亿,创下同类题材首日纪录。然而高票房背后,网络评价两极分化:有人认为 "平淡如纪录片",调侃片名应改为《姜武送饭》;也有观众被 "婴儿标本"" 活体实验 "镜头震撼到无法呼吸。这场争议中,央视的下场力挺尤为关键 —— 为何这部" 不血腥 " 的历史片能获得官方媒体高度肯定?
一、9.18 上映的特殊意义:从 "天堂没有日本人" 看历史真相
影片开篇成为无数观众的 "心理暴击":被押送至 731 基地的孩子天真问 "这里是天堂吗",旁人冷冷丢下 "天堂没有日本人"。这句贯穿全片的台词,在结尾处孩子再次听到时,已然成为日军活体解剖、冻伤实验等暴行的血色注脚。
选择 9・18 公映的深意不言而喻 —— 影片在中国名为《731》,全球直译为 "罪行无界"(EVIL UNBOUND)。尽管刻意减少血腥画面,但 "福尔马林浸泡的婴儿标本" 等镜头,仍让观众真切感受到 "书本上 ' 人体实验 ' 四个字背后的人间地狱"。
二、差评背后的争议:是 "不够血腥" 还是 "不懂历史"?
网络差评集中两大焦点:家长担忧 "血腥镜头影响孩子",却遭反驳 "当年日军没因他们是孩子手下留情";年轻观众调侃 "节奏慢像白开水",实则忽略影片刻意采用的克制叙事 —— 没有枪林弹雨的爽片套路,转而用受害者颤抖的双手、实验报告上的血迹构建历史真实。
这种 "去戏剧化" 处理恰恰击中历史教育的痛点:当娱乐化叙事成为主流,我们是否已失去凝视苦难的耐心?
三、央视力挺的核心:这不是电影,是必须铭记的民族记忆
面对争议,央视明确指出:"《731》不是普通电影,而是需要反复讲述的历史。" 影片在海外上映后,IMDb 网友留言:"电影让我第一次明白什么是 ' 反人类罪 '"—— 这种跨文化传播力,正是全球同步上映的价值所在。
导演赵林山曾说:"拍《731》不是为了煽动仇恨,而是叩问人性深渊。" 当片尾 5 分钟受害者名单滚动时,每个观众都该明白: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不让地狱重现人间。
来源:听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