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731》全网泪目刷屏:撕开不敢忘却的伤疤,才能读懂民族前行的力量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2 08:07 2

摘要:据网络平台数据,该片上映三日综合票房便突破10亿,并一举成为中国影史单片单日总场次榜冠军。


9月18日,备受关注的电影《731》在全球多地上映。

据网络平台数据,该片上映三日综合票房便突破10亿,并一举成为中国影史单片单日总场次榜冠军。

这部由赵林山执导,姜武、王志文、李乃文、孙茜等实力演员联袂出演的影片,将镜头对准了抗战胜利前夕那段黑暗的岁月。

它讲述了侵华日军为扭转战局,在黑龙江哈尔滨平房区秘密开展细菌战研究,并以屠戮百姓的方式进行人体实验的真实故事。

根据原部队成员的供述,仅在1940年至1945年间,就至少有3000人被用作活体实验的材料。

日军将鼠疫、霍乱等致命病菌直接注入受害者体内,在所谓的“冻伤实验室”“毒气实验室”等场所,对他们进行了一系列惨无人道的实验。

这些行为,共同写下了人类历史上一段反人类、反文明、反伦理的黑暗篇章。

电影《731》的意义,正是要以影像为证,守护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


1、一纸实验报告,藏着人性最深处的恶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对罪恶的沉默,就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

电影《731》选择直面这段历史中最黑暗的角落,正是为了打破沉默,让那些被遗忘的哀嚎重新被听见。

当演员孙茜饰演的孕妇林素贤与姜武饰演的劳工王永章,在绝望中策划着“出逃计划”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求生的本能,更是人性在绝境中对自由和尊严的最后坚守。

这份坚守,却被731部队头目石井四郎的出现,无情地碾碎。

在观影中,我看到有一个场景令人肝胆俱裂,却又无比真实:

计划实施的当天,王永章、孙明亮、林素贤等人借着放风的机会,用眼神和简单的手势交流,确认着出逃最后路线细节。

后来,他们兵分两路:孙明亮带着大家往右路跑,王永章则带着已有身孕的林素贤去左路。

林素贤抚摸着隆起的腹部,眼中充满了对自由和孩子未来的渴望。

然而,命运却给了他们最残酷的一击,就在他俩即将行动的瞬间,监狱的大门被猛地推开。

731部队的头目石井四郎带着一群士兵站在门口,目光如鹰隼般扫过。

林素贤因为身形特殊,第一个被认出并抓住,王永章则被士兵们死死按在地上,动弹不得。

随后,林素贤被强行拖拽着送往解剖实验室。而王永章则被带到实验室的窗外,士兵用枪指着他的头,强迫他观看室内即将发生的一切。

玻璃窗内,林素贤被绑在冰冷的手术台上,粗暴地固定住,没有麻醉,甚至没有一丝怜悯。

当军医拿起手术刀划向她的腹部时,她发出了撕心裂肺的惨叫,那声音穿透玻璃,像一把刀扎在王永章的心上。

王永章目睹着这血腥而残忍的一幕,身体剧烈地颤抖着,眼泪混合着愤怒和无力夺眶而出。

他想冲进去,却被士兵死死拦住,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林素贤的生命一点点流逝,看着那个尚未出世的孩子被无情地剥夺生命。

他的拳头紧握,指甲深深嵌入掌心,鲜血直流,却无法发出任何有效的反抗。

而石井做这项实验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研究“母婴连体状态下的生理反应”。

手术台上的林素贤,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仍用尽全身力气瞪着窗外的石井四郎和那些冷漠的军医,眼神中充满了无尽的恨意和诅咒。

执行这一切的军医们,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只有对“实验数据”的狂热。

他们冷静地记录着胎儿的心跳变化,讨论着器官的形态,仿佛在解剖一只小白鼠。

在他们眼里,林素贤和她的孩子不是人,只是一组没有生命的“实验材料”。

这部电影没有刻意渲染血腥,而是通过冰冷的手术刀、军医麻木的表情,与林素贤撕心裂肺的惨叫形成强烈对比。

这种对比揭示了一个更残酷的真相:当“科学研究”被用作暴行的遮羞布,当“国家利益”成为泯灭良知的借口,人性可以扭曲到何等程度。

电影将这些细节公之于众,不是为了渲染仇恨,而是为了让我们时刻警醒:对生命的漠视,是一切罪恶的开端。

林素贤临终前的眼神,不仅是一个母亲的绝望,更是对整个文明社会的拷问,我们是否还有勇气和智慧,去阻止这样的黑暗再次降临?

这份警醒,正是我们必须守护的、比仇恨更重要的遗产。



2、被掩盖的血泪,不该成为尘封的往事


电影《731》中,除了林素贤的悲剧,还有一个名叫小花的小女孩,她的编号是“386”,她的遭遇同样令人心碎。

小花是在一次日军对村庄“扫荡”中被抓,她的父母为了保护她,都被日军残忍杀害。

当她被带到731部队的监狱时,手里还紧紧攥着半块母亲给她的烤红薯。

冰冷的牢房里,小花遇到了由王志文饰演的杜存山,杜存山原是一名医生,因反抗日军而被抓。

他看到小花惊恐的眼神和瘦弱的身体,心中涌起一股保护欲。

他们之间的联络,是通过墙壁上的一个小洞口,以及监狱里的一只小老鼠。

起初,小花发现了牢房里的小老鼠,既害怕又好奇。隔壁的杜存山察觉到了,便用规律的敲墙声来安抚她。

后来,杜存山发现这只老鼠经常在两个牢房之间穿梭,于是心生一计。

他把自己省下来的一小口食物放在一张纸片上,用指甲刻了个简单的“食”字,然后将纸片放在洞口附近。

小老鼠闻到食物的香味,果然叼起纸片钻进洞里,跑到了小花的牢房。

小花看到老鼠带来的纸片,从最初的害怕,到渐渐明白杜存山的善意。

从那以后,这只小老鼠就成了他们的“邮差”。杜存山用刻着鼓励话语的纸片慰藉小花,小花则把观察到的出逃路线细节传递给他。

这只小老鼠,成了黑暗牢房里他们唯一的希望和慰藉。

然而,这份黑暗中的温情最终还是被日军的暴行所吞噬,小花被选中进行“毒气适应性”实验。

她被强行关进密闭的玻璃舱,日军从外面注入毒气,杜存山得知后,疯狂地拍打实验室的门,却被士兵拉开。

他只能隔着玻璃,眼睁睁看着小花在里面痛苦挣扎、咳嗽,小脸渐渐失去血色,最后倒在地上一动不动。

她的死,不是因为一次失败的实验,而仅仅是因为她是编号“386”,一个可以被随意消耗的材料。

影中通过小花的悲剧,再次揭示了731部队罪行的普遍性和残酷性:受害者,不分年龄,不分性别。

电影里没有回避这些痛苦的细节,而是将它们赤裸裸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就是为了让我们明白: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这些被掩盖的血泪,不该成为尘封的往事,应该成为我们前行的警钟,提醒我们永远珍惜和平,捍卫生命的尊严。


3、铭记731,是对遇难者最基本的告慰


1994年,浙江女子王选回义乌崇山村探亲,这里是731部队细菌战的重灾区。

她的祖父、叔叔均死于鼠疫,全村405人遇难,以前她对“日本人放鼠疫”将信将疑。

此次回乡后,老人们的哭诉和父亲的回忆,让她决心为受害者讨回公道。

1995年,王选放弃日本的稳定工作,全身心投入维权事业。

她带着行囊,从浙江乡村到东北平原,白天走访老人,夜晚在煤油灯下整理证言,笔记本记满受害者姓名与遭遇。

在日本,王选结识了记者南香红。南香红被王选的执着和细菌战的惨烈所震撼,决心用文字揭露真相,二人成为并肩作战的伙伴。

她们多次赴日查阅档案,面对日方推诿和右翼分子威胁,始终未退缩。

为寻找证据,她们在档案馆彻夜守候,逐页翻找卷宗;为核实细节,往返受害人家中多次;为保存口述史料,自费购买录音设备。

她们走访了中国20多个省市,采访上千位幸存者。

1997年8月,王选联合200多位受害者及遗属,向日本东京地方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日本政府承认细菌战罪行、公开谢罪并给予赔偿。

有180名来自浙江、湖南的细菌战受害者及遗属,克服年迈、体弱等困难,在王选的协调下远赴日本,发起了这场迟来半个世纪的诉讼。

第一次开庭,82岁林阿婆穿上1940年出嫁时的蓝布衫,攥着王选的手,声音颤抖却坚定:“我丈夫死时浑身溃烂,到死睁着眼,我要替他问‘为什么要这么害我们’?”

在长达8年的诉讼中,老人们强忍病痛,一次次跨洋出庭作证,他们深知自己可能是最后一批能亲口讲述真相的人,面对日方的百般狡辩,王选带领大家,用详实的证据逐一驳斥。

2005年1月27日,东京地方法院首次在判决书中明确承认了日军在侵华战争中实施过细菌战,该判决认可了包括义乌崇山村在内的多地受害事实,并承认其行为违反了国际法则。

令人遗憾的是,法庭却以“国家无答责”为由,驳回了受害者要求谢罪和赔偿的诉求。

判决当天,她陪同老人坐在法庭外的台阶上。有人抹泪,有人沉默,但所有人都没有放弃。

虽然未完全胜诉,但“罪行被承认”这一点,已经跨越了数十年的阻隔,为后续的维权奠定了坚实基础。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过:“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仍有余温。”

抗日战争期间,侵华日军731部队在中国东北地区犯下的滔天罪行,便是这余温中最不能被遗忘的一道灼痕。

它提醒着我们,有些历史,即使过去了再久,也必须被铭记。

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让真相不被掩埋,让正义得到伸张,让和平更加珍贵。


4、看清历史伤疤,才懂“自强”二字的重量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电影《731》将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伤疤赤裸裸地撕开在我们面前,并非为了让我们沉溺于过去的痛苦,而是为了让我们从这份痛楚中,真正读懂“自强”二字的千钧重量。

这份重量,是无数先辈用血泪换来的教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够强大,就可能沦为任人宰割的羔羊。

电影中,林素贤和小花的悲剧,正是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在强敌面前无力保护自己人民的缩影。

她们的哀嚎,是整个民族在那段黑暗岁月里的集体悲鸣。

而王选和南香红们的抗争,更展现了一个民族在觉醒之后,为了尊严和真相永不低头的精神。

她们的努力告诉我们,自强不仅意味着经济的发展和军事的强大,更意味着一个民族要有正视历史、捍卫真理的勇气和担当。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我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放大仇恨,而是为了将这份屈辱和痛苦,转化为奋发图强的动力。

只有看清了历史的伤疤,我们才能明白,今日的和平与强大来之不易。

也才能更加坚定地守护好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不让先辈的血白流,不让悲剧重演。



5、不回避黑暗,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


在王选等人奔走维权的同时,有一群中国学者也在为留存历史记忆而努力。

1982年,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团队开始系统调查731部队罪证,他们走遍平房区的每个角落,走访当年的劳工、附近村民,搜集被日军销毁后残留的实验设备碎片、建筑地基遗迹。

1985年,在731部队本部遗址(哈尔滨平房区),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正式成立。

建馆初期,工作人员靠着手绘图纸、征集民间文物,一点点还原历史:从村民捐赠的当年日军用过的消毒罐,到幸存者提供的囚服碎片,再到专家们从档案馆复制的731部队成员供词,馆内的每一件展品都凝聚着心血。

2005年,浙江义乌崇山村村民与学者共建“义乌细菌战纪念馆”,馆内陈列染疫村民生活用品、治疗记录,墙上刻有405位遇难者名字,成为铭记当地受害历史的重要地标。

法国作家雨果曾言:“历史是什么?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

建立纪念馆,不是为了宣扬仇恨,而是为了保存这份“回声”,让未来的人们能清晰地"反映"历史。

这些场馆如同历史的灯塔,照亮那些我们不敢或不愿直视的黑暗角落。

正如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馆长金成民所言:“影片警醒世人铭记历史、捍卫和平,让历史之重化为前行之力。”

历史的回响永不消逝,民族的脊梁才能永远屹立!


6、以史为鉴,方能守护当下的安宁


电影《731》的热映,以及王选、南香红们的不懈抗争,还有那些矗立在中华大地上的纪念馆,都在向我们传递一个核心信息:守护好当下的安宁,必须以史为鉴。

古人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我们回望那段黑暗的历史,不是为了沉溺于悲痛,更不是为了煽动对日本人的仇恨,而是为了从历史的教训中汲取力量,更好地守护今天的和平与安宁。

林素贤和小花的悲剧,让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扭曲;王选与老人的坚持,让我们看到了正义的力量和人性的光辉。

这一黑一白,一悲一壮,共同构成了我们民族记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提醒我们:“和平从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而是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珍惜、去捍卫的宝贵财富”。

今天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强大的国家,更应该以史为鉴,时刻警惕任何形式的侵略主义和霸权主义抬头;

珍惜来之不易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繁荣,将个人的成长融入国家发展的洪流,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告慰那些在历史中逝去的英灵,才能真正守护好当下的安宁,才能让和平的阳光永远照耀在这片我们深爱的土地上。

来源:闻心品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