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再笨,还能连微积分都学不会?

快播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2 07:36 2

摘要:如果说我从一开始就避开前两个阶段,直接从第三层开始,这里面除了更早的了解到正确的道路之外。

关注公众号,记忆承载3,方能阅读正文《投资,我还来得及么?》

那天在讲投资人的七个阶段里,有好几个读者留言问我:

如果说我从一开始就避开前两个阶段,直接从第三层开始,这里面除了更早的了解到正确的道路之外。

有没有别的因素?比如说人要具备哪些基础要素,哪些基本特性?

........

这个问题非常好,说明你们看到了我没说的部分。

天底下所有人都会受到自身生长环境的影响,不存在说谁是全知全能的。

学渣不知道学霸有多霸的同时,学霸其实也不会知道学渣有多渣。

我想起一个互联网段子,据说,多年前,某大科学家,提出了一个加快基础教育进程的建议。

他说,6岁入学,小学读四年,初中高中各读两年,14岁读大学,18岁好毕业参与科研或者工作了。

要知道人的创造力最黄金的岁月就是18岁到28岁。没必要在基础阶段浪费太多时间。

毕竟,人再笨,14岁还能连微积分都学不会么?

........

这个段子很多网民看了都笑,为什么笑?

因为大家觉得这位大科学家,很难理解笨的人,得有多笨。

彼此生活的环境是不一样的,天才也只是见他的门槛,所以他难以理解14岁了怎么还会有人学不会微积分呢。

但实际上,18岁了,大学里微积分挂科的多得是。

我们回到那天的投资话题,你问我说,有些人,可以直接从第三层开始,这是为什么?有没有什么人本身素质的原因?

我想是有的。

2008年,我刚步入市场的时候,挺喜欢和其他散户投资人聊天的。

也不一定是问你买了什么,我卖了什么,很多时候就是看盘的时候大家在闲聊,甚至八卦。

因为我做的是国际市场,认识的人里面大部分是白人。

我现在还能回忆起来,当时有个白人大叔跟我的聊天内容。

他那天跟我讲了这么两件事。

第一件事,在美国,一个人能够不借钱消费,能够不寅吃卯粮,是很难得的品质。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很多人,他都不是月光,而是月负,就是挣得少,花得多,不够花怎么办呢?

他就刷信用卡。

信用卡透支了怎么办?就以卡养卡,就是刷第二张去还第一张,这样累积下去。

我就很好奇,因为当时我也在用信用卡,而且我一直都习惯于用信用卡。

我觉得信用卡是个好东西,它有免息期,它还可以累积积分。

也就是说,我用信用卡这么多年,从来没有付过利息,我都是在到期日全额还款的。

我觉得一个东西又可以蹭利息,又送你积分礼品,不是挺好的么?

这时候,白人大叔就给我讲第二件事了。

第二件事,在美国,很多人其实都是不会算账的。

很多人的消费习惯和小孩子是没有区别的,一个商品,吸引他了,他就会买单。

他不会去对比价格与价值的。

他举的那个例子比较复杂,可能很多国人看不懂,我用一个我自身经历的例子,来取代对话中他的例子。

打个比方,你比如像我这种人,年轻的时候看电影,我会在电影院楼下的超市里买瓶饮料,带进场。

但大多数人都会在电影院门口买饮料,他们不会觉察贵了两倍。

这些人不会去思考,其实电影院楼下的超市,你来的路上途经的那家店里要便宜一半。

他跟我讲这么两件事是什么意思呢?

他想告诉我,在美国,相当一部分人,是没有自控能力的。

他管不好自己的财务状况,他收支都不能平衡,他哪儿来的钱投资?

他即便某一天产生所谓投资的念头,也是他想着借钱去搏一把,以期把他的各种债务一把还清。

那么即便是有自控能力的群体里面,大多数人也是不会算账的。

俗称他们没有建立起价值体系。

这瓶饮料贵了还是便宜了,他是和谁比?他是和周围的人比。在电影院门口,大家都在这里买,大家都是这个价格,那么你没有比别人买贵了,也就很合理了。

他没有那种思考这瓶饮料到底值多少钱的思维习惯。

这两件事我觉得一个人一生下来就有了,实际上是一种少见多怪。

说穿了就是那时候的我,还太年轻,没有见过广大的,真实的,社会平均水平。

但就这么简单的两件事,会堵住很多人的一辈子。

那个白人大叔说,你想想看,一个美国人,如果他没有上面两种毛病。

那么他必然是有储蓄的。

他只要平日里攒钱,然后关注标普500席勒市盈率,这个数据比历史上大部分时间都低的时候,就加仓。

比大部分时间都高的时候,就减仓。

明白这意思吧?就两个账户,挪来挪去而已。

标普500席勒市盈率比历史上上部分时候都高,把钱挪到储蓄账户里,比历史上大部分时候都低,把储蓄账户挪到标普500指数里面去。

就这。

他注定有个富足的晚年。

但实际上,他告诉你,市场的真实操作,或者说,全美大部分投资账户的真实操作,是反向的。

也就是说,席勒市盈率越高,人们越是倾向于把钱挪入市场,越低,人们反而把钱抽出市场。

这是为什么呢?

就是前面说的,电影院买水的原理。

人们不会去思考水的价格,人们只会和周围的人对比。

好比邻居买房花了100万美元,你就觉得贵,花90万美元,你就觉得便宜了。

实际上这东西的价值到底该是多少呢?你是不会思考的。

所以一个东西涨很高了,大家愿意买,是因为看到别人赚钱了,觉得自己也可以;

涨很高之后,第一次大跌,人们愿意抄底,是因为还记得它曾经的高点,觉得它会回去。

跌很低了,一直在跌,人们不愿意买,而且纷纷割肉,是因为不再相信它。

下次它又暴涨,人们又会重复。

因为大部分人是不会习惯于算账的,尽管这事情挺简单,比微积分简单多了。

我想,我回忆的这段18年前的对话,也许对提出这个问题的读者有启发。

我做老板也很多年了,早就没有人约束我了,我又不需要去打卡坐班。

但我晚上10:30才睡觉,就觉得自己睡晚了,早上7:30才起床,就觉得自己起晚了。

所以很多时候,你让我去理解某些人为啥要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财务搞得一团糟。

我也很难理解对方。

我经常拿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打岔某些读者,其实不是说我数学有多好,少时参加过十年竞赛,也没拿到奖,我才是数学不好被虐的那个。

但此数学不好非彼数学不好,有些读者实际上是连数学常识也没有的那种不好。

你比如像那天投资第五个阶段里,我只能告诉你,符合什么什么样标准的,是。

我没法告诉你,美国的,英国的,澳洲的,国内的,某个叫XXX平台的下面的XXX品种的几号,是。

我没法像后面这样说,因为一张嘴,它就会失效。

我讲一句话,好歹几万人会看到,里面有1%去实践,就是几百人。

几百个人在同一个平台的同一个品种的同一个位置挂单,谁也别想成交了。

每个人的利润都会下降到几百分之一。

你自己用脑子想想,是不是这回事,这就叫数学常识。

全球,像我那天第五层讲的,那么去操作养家糊口的人,我估摸着有几万人。

我讲一句话,几万人听到不可能几万人去执行,有1%比例很高了。

那往全球这个原本有几万人吃饭的局部市场里增加几百人,无非平均收入下降1%,大家仍然有饭吃。

但如果所有人都往某一个国家某一个平台某一个品种某几号里面挤,那就会导致这几百人都没饭吃。

分头行动是分散的,都扎堆,那就是共振效应,桥塌了。

这么简单的东西,你意识不到,那你的数学不是体育老师教的,难道是我教的?

也有读者可能会讲,人家不是数学不好,就是单纯懒。

那我就更听不懂了,我的字典里没有懒,我就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你让我怎么理解你?

小时候有同学问我懒得学习怎么办,我一脸懵B,因为我没有懒得学习的情绪,我不理解这是个啥。

我只有说我想学A,不想学B,我没有过说ABCDEFG都不想学,只想躺平,我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人理解不了自己认知以外的世界,谁也做不到,我当然做不到。

所以那天你们问我,什么样的人可以直接从第三层开始,我觉得一个长期拥有良好习惯的人,都可以从第三层开始。

相反,如果你连自己的收入,支出,都用在哪些领域,各自占比多少,你对自己未来的财务期待是什么,都没个打算的话。

那我觉得你不是从哪一层开始的问题,而是你就不应该投资。

投资就像炒菜,一个厨师,你单手能否举锅?这点力量都没有的话,你怎么颠勺呢?

同样的道理,你如果连钱都管不清楚,账都算不明白,那你是投资去了?还是中奖去了?


关注公众号,记忆承载3,方能阅读正文《投资,我还来得及么?》

来源:碧树西风的记忆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