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需要《731》?答案在儿子的问题里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2 07:10 2

摘要:9月18日,一个刻入民族记忆的时间坐标,电影《731》于此日上映,仿佛一柄划开历史沉默的利刃。上映第三天,恰逢周末,我便带着八岁的儿子走进了影院,黑暗中光影闪烁,孩童清澈的眼眸倒映着那段不堪回首的过往。观影完毕,心情如潮水般汹涌难平,这不仅源于影片本身的冲击,

9月18日,一个刻入民族记忆的时间坐标,电影《731》于此日上映,仿佛一柄划开历史沉默的利刃。上映第三天,恰逢周末,我便带着八岁的儿子走进了影院,黑暗中光影闪烁,孩童清澈的眼眸倒映着那段不堪回首的过往。观影完毕,心情如潮水般汹涌难平,这不仅源于影片本身的冲击,更源于一种复杂的情感交织——对历史的敬畏,对争议的思考,以及对记忆传承的深切责任感。

在走进影院之前,我已在网上听闻种种争议,批评之声不绝于耳。有人讥讽片中“幽默”元素不合时宜,有人质疑男主角短时间内在苹果上刻就“回家”两字、最终爬出深坑等情节不切实际,更有人对王志文演的杜存山这个角色转折之突兀、日本女军官樱花印记所暗示的“二十年计划”提出逻辑诘难。亦有观众不满于血腥场面之“匮乏”,认为未能彻底展现731部队之恶。这些声音,虽角度各异,却共同指向艺术创作与历史真实间的永恒张力。

然朋友和我皆以为,《731》之存在价值,远超越技术性瑕疵的争论。审查制度下的中国电影创作,如同戴着镣铐的舞者。过于直白的血腥场面很难通过审查,这是现实约束。但电影的价值不应仅仅以血腥程度来衡量。《辛德勒的名单》中也没有大量直观展现集中营暴行,却通过个体故事让观众感受到历史的沉重。《731》同样试图找到艺术表现与历史记忆之间的平衡点。它并非旨在成为血淋淋的纪录片,而是以“越狱”为叙事引擎,将观众拖入那个绝望与挣扎并存的时空。艺术加工并非背叛历史,而是以情感之刃刺穿冷漠,让更多难以承受直接恐怖的心灵,得以通过故事之门窥见真相的一角。男主角的“奇迹”非为神化个人,实为象征生命在极端压迫下的不屈之火;杜存山这个角色的“突兀”或是叙事节奏的牺牲,却无碍于整体控诉力量的凝聚;樱花印记所延伸的时间线,恰恰暗示了暴力机器绝非一朝一夕建成,其恶行根系早已深植。

影院之内,坐满白发苍苍的老者与青春勃发的学生。这一刻,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文字,而成为可感可泣的共同体验。导演以影像为桥,连接了过去与现在,让苦难记忆穿越时空,叩击新一代的心扉。票房三日破十亿的奇迹,非仅商业成功,更是集体心理的深刻回响——它印证了民族对铭记的渴望,对历史真相的不懈追问。

于我身旁的儿子,或许未能全然理解所有细节,但他紧握的小手与凝重的神情,已昭示了某种种子正在心中萌芽。归家途中,他仰头问道:“老爹,日本人为什么那样坏?那只小老鼠死了没有?”我无言以对,唯感历史教育之重。电影未必能解答所有疑问,但它开启了对话之门,让两代人在沉默之后得以交谈,让记忆不再尘封。

《731》或许并非完美,然其真正意义在于:它拒绝遗忘,抵抗时间的侵蚀与淡化。每一个不合理之处,每一处艺术处理,皆可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它迫使我们在娱乐至死的时代里,严肃地回望人类之恶,思考和平之珍贵。影片最后一幕,阳光洒向废墟,仿佛告慰无数无名受难者——他们的牺牲未被遗忘,我们今日的凝视,即是对于历史最深刻的致敬。

走出影院,夜空星光黯淡,却仿佛有无数眼睛注视着我们。《731》不只是一部电影,它是一种记忆的延续,一种警示的传递。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主题的今天,我们更需要记住:历史的伤口虽然会结痂,但永远不会消失。唯有记忆,才能防止悲剧重演;唯有反思,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解。历史不是过去之事,而是未来的镜鉴。

艺术不必完美才能动人,历史不必完整才能警世。《731》的价值不在于它完美地再现了历史,而在于它让一段几乎被遗忘的历史重新回到了公众讨论的视野中,让新一代人能够触摸到民族记忆中的痛感,这才是它最重要的意义。

来源:榕峰归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