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八路军》《何以和平》从抗战记忆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叙事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1 19:08 2

摘要:140多位平均年龄90岁的八路军老战士直面镜头,用颤抖的声音却坚定的眼神,讲述着80年前的烽火岁月……这些不可再生的“活历史”正通过网络纪录片《我是八路军》,为观众打开通往抗战现场的“记忆之窗”,用个体记忆拼贴民族抗战的宏大图景。

原创王禹

140多位平均年龄90岁的八路军老战士直面镜头,用颤抖的声音却坚定的眼神,讲述着80年前的烽火岁月……这些不可再生的“活历史”正通过网络纪录片《我是八路军》,为观众打开通往抗战现场的“记忆之窗”,用个体记忆拼贴民族抗战的宏大图景。

而另一部网络纪录片《何以和平》,则依托宏观叙事与国际视野,以“铭记历史、共护和平、开创未来”为叙事主线,构建起跨越时空的全球和平对话,诠释了中国对和平的追求与实践。

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的指导下,两部纪录片以截然不同却互为补充的方式,为观众重新解读抗战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既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亦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刻诠释。

(一)

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与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河北广播电视台三方联合摄制的《我是八路军》,其创作核心就在于“让亲历者成为历史的讲述人”

该片充分利用20年前的大量采访影像,深度挖掘 140 多位八路军老战士的珍贵记忆,涵盖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经典战役,以及根据地建设、军民互助等微观叙事,这些亲历者的讲述让历史场景跃然荧屏

每位老战士的回忆都是历史拼图的一部分,他们既有身经百战的将领,也有普通士兵和后勤人员,他们的讲述以第一视角还原了战壕中的生死瞬间、行军途中的艰难困苦,以及军民鱼水情的温情片段,宏大的历史叙事由此转化为可感知的个人经历

通过他们饱含真情的讲述,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八路军艰苦卓绝的抗战历史,展现他们不畏牺牲、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二)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与中国外文局指导推出的《何以和平》,以《守望相助》《笃行致远》《未来之路》三集的篇幅,让海内外观众深入了解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伟大贡献,生动感知战后中国作为全球和平力量、稳定力量、进步力量的重要贡献,深刻认识新时代中国为维护全球和平发展提出的智慧方案与实践路径。

其中,《守望相助》聚焦国共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印证“兵民是胜利之本”的真理;

《笃行致远》则梳理战后中国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揭示中国如何从战争受害者转变为全球治理的参与者;

《未来之路》以新时代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为落脚点,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

该片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呼应,将中国抗战置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大背景中,既凸显了东方主战场的贡献,又阐释了和平发展理念的历史逻辑

(三)

在叙事视角上,《我是八路军》选择了自下而上的微观视角,该片共30集,每集8分半,从神头岭伏击战的战术决策到普通战士使用红缨枪作战的细节,微观史学的魅力得以充分展现;而《何以和平》则采用了宏观视角,以清晰的结构构建了兼具历史厚度与时代温度的和平叙事。

两条叙事线并行不悖却又殊途同归,并将个人记忆最终汇入民族集体记忆,历史回响正在转化为和平发展的时代强音。

《我是八路军》与《何以和平》的创作实践,展现了纪录片作为历史记忆载体的独特价值,既将将抗战精神转化为跨越时空的集体共鸣,又将和平叙事升华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纽带。

正如《何以和平》结尾所追问:“当历史的硝烟散去,我们该如何守护这份来之不易的和平?”答案或许就藏在八路军战士的呐喊中,藏在飞虎队与中国人民并肩作战的史实里,更藏在新时代中国为全球治理贡献的智慧与方案中

来源:广电传媒视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