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31》自筹备之初就注定他不是一部普通的商业电影,而是一剂强行唤醒集体记忆的“苦药”。这份苦涩源于对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反人类暴行的直白触碰,虽让观者如鲠在喉,却是一个尊重历史、渴求和平的文明必须吞咽的精神养分,这部电影拒绝将苦难娱乐化,执意用影像为逝去的同
《731》自筹备之初就注定他不是一部普通的商业电影,而是一剂强行唤醒集体记忆的“苦药”。这份苦涩源于对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反人类暴行的直白触碰,虽让观者如鲠在喉,却是一个尊重历史、渴求和平的文明必须吞咽的精神养分,这部电影拒绝将苦难娱乐化,执意用影像为逝去的同胞立传。
731部队用“防疫给水”的幌子将普通的中国百姓骗进了“特设监狱”,进行了一系列惨绝人寰的实验,那些冷冻实验、病毒实验、活体解剖等远超心理承受的暴行,是听到就会晚上做噩梦的程度,而这帮恶魔连孕妇都不放过,甚至活体取婴,当孕妇的眼神从恐惧变为绝望,而实施手术的刽子手们仍然冷静地记录着实验数据,这就不仅仅是发生在个人身上的人间惨剧,更是历史上无法磨灭的人性创伤。
对于这些残酷的历史表达,影片未走血腥渲染的捷径,而是以象征化的影像传递了这份残酷,培养皿中蔓延的菌团、实验日志上的冰冷编号、玻璃柜里渐弱的挣扎,这些克制的画面既守住了艺术底线,也让暴行的重量通过留白直抵人心。而电影能顶住外部势力的阻挠与抹黑成功上映,本身就是对真相捍卫的一次胜利。
这种对历史本真的坚守,背后更是《731》幕后人员全体长达数年的艰辛创作,导演赵林山为之付出了十余年的心血,翻阅了8000多页的报告和423小时的影像资料,只为让每一个细节都扎根于史实,让这部影片的价值,更在于撕破“学术伪善”的面具,当最后全部囚犯们没人活着逃出来,而731部队的恶魔们踩着白骨登顶获得了赦免,这种反讽的“荣光”被影片一一戳破,所谓的科学贡献与人间恶性并置,观众方能看清731部队对文明伦理的彻底践踏。
影片上映后,有人说剧情稍有杂乱,但这种杂乱感恰恰是影片刻意摒弃上帝视角的精心设计。不同于常规历史片用线性叙事梳理前因后果,《731》始终锚定受害者的原生视角,抓入“四方楼”的小贩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来,日军蔑称的“马路大”们听不懂实验材料的含义,所有人在恐惧中仍抱着回家的幻想。他们的认知本就是零碎的、混乱的,影片用多人物、多场景的交织,精准复刻了这种“未知的绝望”。
看懂《731》,确实需要一定的历史门槛,若不了解731部队当年的陷阱,不清楚战犯们以学术掩盖罪恶的背景,便容易陷入对“剧情逻辑”的苛责,而忽略影片还原历史本真的用心。用追求连贯剧情的娱乐心态观影,自然会与影片的叙事逻辑产生错位。
争议之下,《731》的上映意义愈发清晰,它不是普通的供人娱乐的影视作品,而是一次让我们看到国家力量的伟大胜利,关于剧情的质疑,恰恰印证了铭记历史的复杂性,真正的铭记从来不是站在上帝视角评判叙事,而是带着历史敬畏,走进受害者的破碎人生。当片中故事落幕时,穿过走廊后推开的那扇门,光一下子涌进来,这里有街角的灯火、市井的繁华、孩童的嬉戏,他在告诉我们,我们早已走出阴暗,走向了光明,我们的生活处处有光,我们活在了他们期待的未来里。
来源:三分钟看大片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