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731》观后感—胶片里的人性拷问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9 15:06 2

摘要:镜头里没有刻意渲染的血腥,却用冰冷的实验记录、幸存者颤抖的指证、废墟下残留的医疗器械,将“人性”二字从温情的日常语境中抽离,掷入一场残酷到令人窒息的审视。

9月18日上午,我去观看了刚上映的电影《731》。

当片头字幕在黑暗中缓缓浮现,哈尔滨平房区那片曾被罪恶笼罩的土地,以影像的形式重新撕开历史的伤疤。

镜头里没有刻意渲染的血腥,却用冰冷的实验记录、幸存者颤抖的指证、废墟下残留的医疗器械,将“人性”二字从温情的日常语境中抽离,掷入一场残酷到令人窒息的审视。

电影最刺骨的力量,在于它没有将“731部队”的成员塑造成符号化的“恶魔”,而是剖开了他们作为“人”的伪装。

那些穿着白大褂、戴着金丝眼镜的研究者,会在实验间隙给家人写家书,会在下属失误时展现“严谨”的态度,却能面无表情地将活人推入冷冻舱,记录下他们肢体坏死的每一个数据。这种“日常感”与“残忍性”的撕裂,恰恰戳中了人性最幽暗的角落——当权力赋予绝对的支配权,当意识形态将生命分级,当“科学研究”成为暴行的遮羞布,人性中的同理心竟能被如此彻底地剥离。他们不是天生的怪物,而是主动选择丢弃人性的“人”,这种选择比纯粹的恶更令人脊背发凉。

与之相对的,是受害者身上闪耀的、未被摧毁的人性微光。电影中,一位母亲在被注入病菌后,用尽最后力气将怀里的孩子护在身下,哪怕自己的皮肤已开始溃烂;几名囚犯在绝境中偷偷传递消息,用指甲在墙壁上刻下“要活着作证”的字迹,他们的身体被当作“实验材料”,但精神从未被物化。这些片段没有刻意煽情,却让观众清晰地看到:即便在最黑暗的深渊里,对生命的敬畏、对亲情的守护、对正义的渴望,仍是人性无法被磨灭的底色。这种对比像一把双刃剑,既照见了施暴者的人性沦丧,也让受害者的抗争更具重量。

走出影院时,阳光刺眼,却无法立刻驱散胶片带来的寒意。《731》从不是一部单纯的历史纪录片,它更像一面镜子,逼我们直面一个永恒的问题:人性究竟是先天的良善,还是需要被约束的脆弱?影片结尾,幸存者的后代捧着祖辈的照片站在纪念馆前,镜头缓缓扫过络绎不绝的参观者——这一幕或许就是答案:铭记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守住人性的底线。

当我们记住那些被当作“原木”的生命,记住那些丢弃人性的“人”,便是在为当下的每一个人筑起一道防线:永远不要让权力、偏见或所谓的“大义”,成为撕裂人性的借口。

这部电影没有给出廉价的安慰,却用最真实的历史告诉我们:人性的光辉,恰恰在于即便见过最深的恶,仍选择守护善;人性的珍贵,在于我们始终拥有拒绝沦为“非人性”的权利。

来源:板桥后人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