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时谁也没想到,这个看似简单的光效,其实是拍摄现场一场激烈争论的结果。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1970年国庆那天,几乎没人注意到那个细节。
电影院里灯光一灭,观众屏息等着看《智取威虎山》。
座山雕出场的一瞬间,脸上打了一道暗红的光。
不刺眼,但分明透着股阴冷劲儿。
当时谁也没想到,这个看似简单的光效,其实是拍摄现场一场激烈争论的结果。
提议这个用光的,是个电工师傅。
他突然开口:“用点红光照他脸上呗,一眼就能看出是坏蛋。”
本来只是句玩笑,没想到谢铁骊听进去了。
他没说话,皱着眉点了点头。
后来,这成了中国电影第一次用色光来区分人物身份的尝试。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这得从谢铁骊接到任务那天说起。1968年9月18日,人民大会堂。
他刚刚从“运动”中解脱出来,还没缓过劲儿,就被通知要把京剧《智取威虎山》拍成电影。
那时候说“接见”其实就是布置任务,没得选。
他不是那种一听任务就热血沸腾的人。
反而是沉默了很久,最后只说了一句话:“我试试。”
说起来轻巧,做起来太难。
当时的创作环境,几乎是前所未有的复杂。
剧组里三十多人,每天早上八点挤进一间小会议室。
摄影、灯光、道具、化妆、场记,甚至工宣队代表,全都有发言权。
不是“参考意见”,是“必须讨论”。
有一次讨论杨子荣“打虎上山”的镜头设计,道具师傅说老虎太小,不够威风;工宣队代表反对近景,说“特写镜头容易暴露资产阶级情绪”。
谢铁骊事后回忆:“就像戴着镣铐跳舞,还得跳出花样。”
可他真就跳出了点花样。
他想了个办法,把舞台的“虚”和电影的“实”拼在一起。
先拍真山实景,然后通过雾气过渡到京剧表演。
镜头一晃,山林变舞台,观众却不会觉得突兀。
这种“虚实渐变”的拍法,是那时没人敢碰的。
他敢试,关键是熟。
谢铁骊不是学院派。
他19岁参加新四军,后来进了部队文工团。
战争年代的演出不是给人看的,是给活命用的。
他懂得怎么在有限条件下做最大表达。
拍《智取威虎山》时,音乐也是个大问题。
原本是锣鼓,但谢铁骊觉得太单一。
他找了作曲,把传统京剧唱腔配上交响乐,还加了马头琴。
有人说这不像样板戏,他说:“我只管能不能打动人。”
可动人的背后,是一次次妥协。
想拍个移动镜头表现杨子荣,工宣队急了:“资产阶级炫技!”谢铁骊灵机一动:“列宁在《战舰波将金号》里用过,这是革命蒙太奇。”这才算过关。
他从没喊过口号。
拍戏就像做饭,掌握火候。
他常说这句话。
早上五点起床,自己做豆腐脑,炸馒头、炸鸡蛋,开工前吃得干干净净。
他对动物内脏情有独钟,猪肠、肚子是最爱。
别人说油腻,他说:“吃着舒服就行。”
外景地拍戏,有次他一口气吃下十个茶叶蛋,场记吓坏了。
他只是笑笑说:“不碍事。”这事儿后来成了剧组的一个小传说。
拍完《智取威虎山》后,他又开始筹备《红楼梦》。
那时候没人敢碰这题材,太难。
谢铁骊却认了。
他不是一时冲动,是早就想好了。
他每天清晨读原著,书页空白处写满笔记。
拍黛玉葬花那场戏,他要求摄影师拍下花瓣落在阳光里那种透明感。
拍宝钗扑蝶,他用柔焦镜头,捕捉少女眼神的灵动。
他不是诗人,但比很多诗人更讲究画面质感。
可他也从不摆架子。
在北戴河疗养那年,他在海边读柔石的小说《二月》,看到一半突然站起来,说:“这就是我要拍的!”三个月后,《早春二月》诞生了。
那是一部真正讲人性、讲知识分子精神困境的片子。
1962年,《早春二月》上映。
很多观众第一次在银幕上看到一个面对现实和理想两难选择的知识分子。
孙道临演的萧涧秋,低头沉思那一刻,观众席一片安静。
可惜好景不长。
后来几年,他几乎没有作品问世。
直到《智取威虎山》,他才重新回到镜头后。
这种沉浮,不是所有人都能承受。
他能扛住,是因为心里一直有一个信念:电影不是给谁看的,是给人看的。
他关心观众的反应,也关心票价。
他常说:“电影不是奢侈品。”建议票价保持在5到10元。
那时候很多人觉得他太理想化。
他没辩解,只是继续拍。
1990年,他拿了金鸡奖最佳导演奖。1995年,又拿了世纪奖导演奖。2005年,金鸡奖终身成就奖。
可他领奖时说得最重的一句话是:“电影是我和这个时代对话的方式。”
他不是那种站在镁光灯下滔滔不绝的导演。
他更像个手艺人,埋头干活,不太说话。
只是在镜头、光线、节奏里,把想说的都说了。
2015年6月19日,谢铁骊去世。
那天很多人发文纪念,影评人、演员、老同事,全都提到一个词——“认真”。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这样叫过“红光脸”。
参考资料:
李少白主编,《中国电影百年》,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
孙道临口述,《电影人回忆录:谢铁骊》,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样板戏电影档案资料汇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
谢铁骊,《谢铁骊电影文集》,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年。
王人殷,《中国现代导演评传》,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
来源:三分淡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