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部新片叫《一夜无眠》,刚出资源,知道的人没几个,我不是来推荐它的,是想借着这部片,跟大家聊聊那些藏在风雨里的回忆,毕竟看这片子时,好多童年关于台风的画面,一下就冒出来了。
有部新片叫《一夜无眠》,刚出资源,知道的人没几个,我不是来推荐它的,是想借着这部片,跟大家聊聊那些藏在风雨里的回忆,毕竟看这片子时,好多童年关于台风的画面,一下就冒出来了。
《一夜无眠》拍的是飓风来之前,小镇居民的状态,这飓风不算厉害,没给小镇造成啥破坏,整部片没啥跌宕起伏的故事,就只是把人们面对暴风雨的情绪、状态拍了出来。
里面有段画面我印象特深:风暴快到的时候,一个男人开车在路上,还开着直播跟人聊天。不远处的闪电时不时把黑夜照亮,跟舞台上的频闪灯似的,雨声在耳边轰隆响。他们聊天的声调越说越高,一会儿说“保护好自己,别被飞来的碎片砸到”,一会儿喊“我的老天,龙卷风警报一直在叫”,后来又说“断电了”,语气里的兴奋劲儿藏都藏不住。
看这段的时候,我一下子就想起自己小时候遇台风的事,那时候的记忆大多跟学校有关,台风天一来,体育课准会改成主课,老师总能拿天气当理由。按理说该好好上课或自习,但我总走神。本来想记点走神时的具体画面,可到现在想起来,印象深的全是声音和光线。
走廊上会有老师专门关窗,关窗的声音总特别大,平时没注意过关窗啥动静,可“咚”的一声下来,全班人的目光都会被吸引过去。就看着老师从走廊这头关到那头,之后大家再假装没事人一样继续自习。要是这时候老师正在讲课,声音准会突然提高一点,但没人真能专心听,心里都有点慌慌的兴奋。
后来看书才知道,这种情绪叫“力学崇高”,就是人在安全的时候,总想去感受点危险的刺激。说实话,小时候哪懂这些,只觉得台风天特不一样,连放学都早。那天放学不会拖堂,老师也不敢顶着快下的大雨留我们,啥时候下课全看天暗不暗。天越黑,教室里的日光灯管看着就越亮,我总忍不住抬头看,心里的兴奋劲儿更足了。
不过长大以后,这种兴奋就淡了,不是不想有,是不敢有,毕竟知道了,这样的灾害可能会让人受伤,甚至失去生命,再兴奋就太不应该了。
但看《一夜无眠》那一个半小时里,那种“不应该”的兴奋又回来了,我能从片子里不同角色的反应里,看到不同年纪的自己。
小时候的我,跟片子里开派对跳舞的人特像,兴奋全写在脸上。不管在教室还是家里,明明待在屋里做着平常事,心里却清楚“有不一样的事要发生”。那时候啥也不懂,不会想天气背后的危险,就被那些大声音、像末日似的景象吸引,感官都被调动起来了。
就跟片子里那些盯着天气变化的人似的,导演要么放大风暴的样子,让雨点砸下来的声音、闪电照亮天空的瞬间,冲击人的眼睛和耳朵;要么就让镜头长时间盯着平常的东西,比如有个年轻人看着车窗外,眼睛跟着往后退的加油站动,平常的东西,在风暴面前好像突然变新奇了。那时候的兴奋是外漏的,说难听点,就像盼着开派对似的。
后来这种兴奋就变“内藏”了,不再只盯着表面的景象,而是把它当成紧张生活的“暂停键”,当成休息的时间。之所以藏着,是因为没法说出来,要是跟正受灾害影响的人说“我觉得台风天挺兴奋”,也太残忍了。只能偷偷享受这种“失控”的感觉。
要是好天气能让人开心,那坏天气为啥不能让人难过,就像那首歌里唱的,“阴天,在不开灯的房间,思绪一点一点沉淀”,这种时候,啥也不做、啥也不在乎,也挺好的。片子里的人也是这样,借着这场风暴做想做的事:有人给女孩写信说“我知道我们就到这里了”,有人留了段滑板视频,还有两个男孩趁歇班想去费城。
片子的结局也在意料之中:飓风停了,男孩们没去成费城,女孩和暧昧对象的关系也散了,就像那场风暴一样,来得突然,走得也快。但我为啥还想写这些?因为这种跟极端天气有关的记忆,好像总值得记下来。
一场风暴看着没什么,不会对人生有啥大影响,可它又挺重要的,就算知道没用,还是忍不住望向雨幕,好像灵魂能从身体里出来,飞到平常生活之外的地方。
这种感觉不是我一个人有,2023年台风“泰利”来的时候,我国东南沿海不少地方没受啥大灾,我刷到好多人发朋友圈,说提前下班在家听风雨,或者在阳台看闪电,还说“想起小时候了”。2022年美国飓风“伊恩”的时候,佛罗里达有些小镇的人,在确定安全后,也只是隔着窗户看风暴,在社交平台聊“雨声和闪电真带劲”,一点不慌,这跟《一夜无眠》里的场景几乎一样。
一场风暴,好像是天地按自己的节奏在呼吸,而我们在这种时候感受到的轻松,那种暂时的自我解放,其实也一样,是生活给的,一点小小的惊喜。
来源:念寒尘缘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