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0日上午,“2025科幻星云嘉年华”隆重举办“纪念中国科幻电影100周年”特别活动。华语科幻星云奖联合创始人董仁威在发言中提到:“从1925年到2025年,中国科幻电影完成了从萌芽到成熟的蜕变。以2015年刘慈欣《三体》荣获雨果奖为起点,这十年成为中国科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1925年,改编自徐卓呆科幻小说的中国首部科幻电影《隐身衣》由上海开心影业摄制并公映。自那时起,中国科幻电影已走过百年历程。
9月20日上午,“2025科幻星云嘉年华”隆重举办“纪念中国科幻电影100周年”特别活动。华语科幻星云奖联合创始人董仁威在发言中提到:“从1925年到2025年,中国科幻电影完成了从萌芽到成熟的蜕变。以2015年刘慈欣《三体》荣获雨果奖为起点,这十年成为中国科幻文学走向世界的黄金时期。当前,中国科幻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影视化与衍生开发是推动中国科幻从‘文学黄金时代’迈向‘产业黄金时代’的关键。本次大会正是吹响中国科幻进军产业黄金时代的号角。”
“纪念华语科幻电影100周年”活动对谈沙龙现场
AI赋能:让科学与幻想照进现实
厦门大学教授、电影理论家黄鸣奋在会上发表题为《百年征程星辰大海,科学幻想辉耀未来》的主旨演讲,系统梳理了中国科幻影视的百年发展脉络。他指出,从《隐身衣》出发,经《霹雳贝贝》《珊瑚岛上的死光》,到《流浪地球》《三体》蜚声国际,中国科幻电影实现了从“科学启蒙”到“工业叙事”,再跃升至“宇宙哲思”的三阶段跨越。黄鸣奋强调,新时代中国科幻电影的成功,标志着以集体英雄主义与东方救赎理念为核心、区别于西方叙事模式的本土科幻美学正式成熟。
火山引擎方舟解决方案负责人冯书云在《预言的终结与创世的开端:AI,当科学与幻想融为现实》演讲中介绍,借助AI生成科幻场景的实时渲染技术,传统需两周制作的外星战场场景,经多模态大模型优化可压缩至8小时;动态分镜生成使前期成本降低60%,显著突破影视工业的效率与成本瓶颈。
成都悟空文化传媒总经理郑航泽以“从星云到像素:AIGC时代下科幻叙事的谦卑与狂想”为题,以华语科幻星云奖金奖作品《太阳坠落之时》改编的国内首部AIGC科幻短剧为例,展示AI在物理特效模拟中的巨大潜力。该剧自5月上线以来累计播放量突破5500万,印证了“技术解放想象力,但人性洞察仍是创作核心”的理念。CF游戏制作人王林分享了“FPS游戏与科幻”的融合实践。纪念活动还聚焦AI技术如何破解科幻影视高成本、长周期的难题,并探讨大众审美提升对影视发展的推动。
“纪念华语科幻电影100周年”活动分享现场
“人机协同”将成影游生产主流模式
在“引擎·图景·新纪元:中国科幻影游改编的工业化跃迁”圆桌论坛中,主持人、科幻作家程婧波与何夕、电影评论家黄鸣奋、《穿越火线》手游负责人李行健等展开对话。嘉宾一致认为,“人机协同”将成为未来十年影视与游戏生产的主流模式。
另一场“画布·荧幕·新未来:中国科幻美术与电影的百年交响”圆桌论坛由穆之飞主持。艺术家黄光剑、郭宇以《中国科幻美术编年史》数字长卷为线索,回顾从《小太阳》(1963)至《三体》的视觉演进历程。金霖辉提出,东方科幻美学的内核是“写意宇宙”,水墨粒子、榫卯太空站等元素正成为国际新符号。
星云论坛
星云论坛
Z世代创作者聚焦“近未来焦虑”
在“中国科幻的艺术语言与视觉创想——从虚拟觉醒到幻境漫游”圆桌论坛上,雨果奖得主赵恩哲担任主持。
《流浪地球》游戏开发技术总监邹演示了“脑机接口情绪渲染”技术,可通过玩家实时生理状态驱动叙事,模糊虚拟与现实的边界。
“中国科幻的边界突破与创新路径——从前沿科技到史前想象”圆桌论坛由科幻作家马传思主持。董仁威与多家出版社负责人围绕远古文明、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基因编辑等话题,分享对科幻未来走向的洞察与出版策略。“科幻新星的创作突破与想象跃迁——从传统叙事到多元表达”圆桌论坛由华语科幻星云奖选委会主席三丰主持。与第十六届新星奖入围者碳基处理器、菊储、谈雀、张海龙展开对话。碳基处理器表示,Z世代创作者正在解构传统科幻范式,更多关注算法霸权、意识上传伦理等“近未来焦虑”。
董仁威
论坛结束后,举办了五场新书发表会,华语科幻星云奖组委会与多家出版社联合推出《超新星宇宙-华语科幻星云奖新星奖获得者选集》等多部作品。
来源:河鸣经典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