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中国人演日本人!〈731〉选角背后:日本民族特质难“模仿”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9 18:19 2

摘要:电影《731》在选角上的决策引发广泛关注——影片中所有日本角色均由日籍演员出演。面对外界好奇,导演赵林山的回应直击核心:日本角色身上独有的民族特质,只有生长于日本文化环境中的演员,才能精准呈现。

电影《731》在选角上的决策引发广泛关注——影片中所有日本角色均由日籍演员出演。面对外界好奇,导演赵林山的回应直击核心:日本角色身上独有的民族特质,只有生长于日本文化环境中的演员,才能精准呈现。

这一选择的背后,是对历史还原的极致追求。《731》聚焦侵华日军731部队的反人类罪行,这类题材对角色塑造的真实性要求极高。导演认为,日本民族性格中存在着复杂的“双面性”:日常里的礼貌、守序,与战争语境下被军国主义扭曲的残忍、偏执,并非简单的“坏”能概括,而是深植于其文化传统与历史积淀中的特质。

就像武士道精神,本含“忠诚、隐忍”的内核,却在特定年代异化为“服从命令、漠视生命”的工具;又如日本社会强调的“集体性”,既催生了高效协作,也让个体在极端环境下容易丧失独立判断。这些特质不是靠“演”就能模仿,而是日本演员在成长中耳濡目染形成的本能反应——一个眼神的躲闪、一句命令下的微表情、肢体动作里的拘谨与决绝,都藏着文化浸润的痕迹。

为落实这一选角思路,剧组曾克服重重阻碍。影片筹备时正值全球疫情严峻期,跨国协调80余名日籍演员,光是签证办理就需反复对接两国政策,隔离安排、行程规划更是步步棘手。额外的核酸检测、特殊航班等成本,也让制片预算承压。但导演始终坚持,“宁愿多花精力,也不能让角色‘失真’”,最终促成了这支跨国演员团队的组建。

演员们的表现也印证了这一选择的价值。平田康之饰演731部队核心人物石井四郎时,提前三个月泡在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逐帧研究历史资料,连石井四郎握笔的姿势、下达命令时的语气停顿都反复打磨,最终呈现出的“斯文外表下的冷酷”,让角色摆脱了脸谱化;涩谷天马饰演军医太田,在拍摄活体解剖戏时主动要求“不加滤镜”,他认为“只有直面真实的恶,才能让观众感受到历史的沉重”,而这种对角色的理解,正源于对自身民族历史的认知。

对比以往部分影视作品中,由非日籍演员饰演日本角色时容易出现的“刻意扮丑”“语气夸张”等问题,《731》里日籍演员的演绎,让角色更具“说服力”。观众反馈,片中日本军人的言行举止没有强烈的“表演感”,反而因那份贴近真实的“自然”,更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残酷——他们不是符号化的“坏人”,而是曾真实存在、犯下滔天罪行的个体,这种呈现方式,让历史反思更有力量。

导演的选角逻辑,本质上是对历史的敬畏。不追求“戏剧化”的修饰,而是用最贴合角色背景的演员,还原那段黑暗历史中最真实的人性样貌。这不仅是对艺术创作的负责,更是对遇难者的告慰:唯有直面真实的过去,才能让“勿忘国耻”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刻进骨子里的警醒。

来源:村里的姑娘小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