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真实以影像为媒介进入公共视野,从来不是对过去的复原,而是一种基于当代立场的选择性阐释与建构。电影《731》以抗战时期 731 部队的暴行为背景,通过独特的叙事和影像表达,为我们呈现了一段黑暗历史,引发了对历史呈现、影像伦理和集体记忆的深刻思考。
历史真实以影像为媒介进入公共视野,从来不是对过去的复原,而是一种基于当代立场的选择性阐释与建构。电影《731》以抗战时期 731 部队的暴行为背景,通过独特的叙事和影像表达,为我们呈现了一段黑暗历史,引发了对历史呈现、影像伦理和集体记忆的深刻思考。
独特的叙事与影像表达
影片采用倒计时叙事,聚焦同胞逃离部队营的过程,巧妙避开传统战争片的宏大场景,转而深入个体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渴望与人性挣扎。这种叙事方式既保持了美学上的克制,又在伦理维度上搭建了反思屏障,让暴行处于被遮蔽又清晰的状态,平衡了历史客观性与艺术表现性。
在影像呈现上,《731》摒弃血腥画面的直接堆砌,依据文献记载,将历史证据融入象征性场景。实验室的培养皿、高耸的中药材架、烟雾弥漫的地坑实验场等,构成了一套压抑震撼的视觉修辞系统。通过场景、声音和蒙太奇的象征化运用,影片让史实的重量以更具穿透力的方式抵达观众,唤起集体记忆,而非简单复刻历史。
从民族苦难到生命微观叙事的转向
《731》实现了从民族苦难叙事到生命微观叙事的转变。影片没有沉溺于宏观民族叙事的悲情渲染,而是通过普通人王永章的视角,展现极端环境下的生命状态。王永章起初为生存不惜为日军工作,这种近乎懦弱的真实赋予角色丰富的人性维度。小男孩明亮的天真发问最终唤醒他带领同胞出逃的决心,展现了个体良知觉醒的心理真实。孙茜饰演的林素贤医生则代表了对生命的渴望与尊重,她作为孕妇在残酷环境中仍坚持保护腹中生命,与观众形成情感共鸣。这种微观叙事穿透银幕,唤起跨越国界和文化对生命价值的共识。
影像伦理与集体记忆的建构
历史创伤的银幕呈现面临伦理困境:如何在避免直接剥削性展示暴行的同时,又不削弱历史的残酷性和严肃性?《731》通过片头“十八岁以下未成年人谨慎观看”的提示,为主动为观影行为设立了伦理标准,承认并尊重历史的沉重性。导演通过艺术重构,赋予观众直视祖辈苦难的勇气,让记忆获得道德重量与当代意义。
在全球历史记忆竞争与对话的语境中,《731》以细菌战和人体试验为切入点,将亚洲战争记忆推向全球视野,成为人道主义议题。长期以来,西方对二战的叙述存在“欧洲中心”倾向,而中国战场的牺牲常被忽视。近年来,《南京照相馆》《东极岛》等影片已在努力打破这一框架,《731》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和纠正了全球二战记忆体系。
历史记忆的深刻守护与当代意义
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和精神力量需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731》正是这样一次重要实践。它超越娱乐功能,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个体与集体、中国与世界的媒介记忆载体。影片通过视听语言和情感结构,重访民族历史,守护人类文明底线,为中国赢得更多话语空间和国际理解尊重。
日本当局至今未能彻底反省这段历史,甚至有美化 731 部队的企图。在这种背景下,《731》凭借严谨的史实考据和克制的艺术表达,成为刺穿谎言的历史利刃和敲响和平的警钟。
总之,《731》让我们看到,真正的历史之“看见”,不是简单再现,而是肩负伦理责任的深刻凝视。它通过独特的叙事和影像表达,从民族苦难转向生命微观叙事,建构影像伦理与集体记忆,在全球语境中守护历史记忆,展现中国故事的思想力量,具有重要的当代意义。
来源:读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