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该片根据茅盾的同名小说改编,以1931年的中国江南某小镇为背景,通过小工商业者的挣扎生存、最终倒闭,和林老板一家的命运,展现了当时整个社会尔虞我诈、“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黑暗现实。
北京日报客户端影视频道精选多部经典影视剧,在光影中回顾那些峥嵘岁月,本期推荐经典影片——《林家铺子》。
影视介绍
《林家铺子》是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水华执导、夏衍编剧、谢添主演的剧情片,于1959年上映。
该片根据茅盾的同名小说改编,以1931年的中国江南某小镇为背景,通过小工商业者的挣扎生存、最终倒闭,和林老板一家的命运,展现了当时整个社会尔虞我诈、“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黑暗现实。
剧情简介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的冬天,浙江某小镇也和全国各地一样,掀起了抵制日货的运动。镇上“林源记”老板的女儿林明秀(马薇饰),因穿了一件日本面料的旗袍而受到同学的鄙视。她回到家中哭闹,责怪父亲尽卖些东洋货。此时林老板(谢添饰)也正为县党部勒令停售东洋货伤透脑筋。不得已他只好把东洋货冠以“国货”的标签出售。年关将至,正是讨债用钱的时候,各商铺纷纷以打折甩货来相互倾轧。“一·二八”沪战爆发的消息使林老板添了新的忧虑,因为他还欠着上海某商行的货款,此时上海客人(陈述饰)来催债,林老板只好跟钱庄借贷,然而钱庄非但不肯,反而要求他还清陈债,幸好伙计寿生从乡下收帐回来,才打发走了上海客人。而此时“林源记”的竞争对手“裕昌祥”放出了林老板准备携款逃走的谣言,小股东们纷纷上门讨要本钱,林老板只好求余会长(韩涛饰)帮忙辟谣,余会长却借机提出让林的女儿做警察局长的姨太太,林老板闻言仨魂吓跑了俩魂半.......
导演故事
水华
水华,电影导演,原名张毓番,生于南京。1933年考取上海复旦大学法学院,积极从事左翼戏剧运动。1936年留学日本。抗日战争爆发后,来到武汉,参加抗敌演剧二队,奔赴前线演出。1939年去重庆,在育才学校任戏剧教员。1940年去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实验剧团担任导演和音乐戏剧系教员。
他和王滨合导了话剧《带枪的人》、《神手》、《海滨渔民》。1948年任东北鲁艺文工团团长。新中国成立后任文化部电影局导演。1949年到东北电影制片厂,和王滨一起将优秀歌剧《白毛女》搬上银幕。影片上映后,在全国引起极大的反响,多年历演不衰。该片荣获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荣誉奖;获中国文化部1949年至1955年优秀影片一等奖。1954年参加编剧并独立执导《土地》,表现农民运动波澜壮阔的气势及斗争的复杂性和深刻性。随后调入北京电影制片厂任专职导演。
1957年导演了由夏衍根据茅盾同名小说改编的《林家铺子》,充分显示了他电影导演艺术的成熟与功力,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该片于1995年获“中国电影九十年优秀影片”的荣誉。1960年至1965年,水华再次与夏衍合作,改编并导演了《革命家庭》和《烈火中永生》,这两部影片体现了水华饱满的革命激情与严谨细腻的艺术风格。前者荣获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编剧奖。
1978年为纪念鲁迅诞辰100周年,导演了《伤逝》。1983年与青年导演合拍《蓝色的花》。水华的电影严谨细腻、深沉含蓄,洋溢着强烈的革命激情和浓郁的民族特色。1995年在纪念世界电影诞生100周年暨中国电影90周年“中国电影世纪奖”评奖中,被评为中国电影最佳导演之一。
曾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理事。1995年12月16日病逝。对水华的研究资料有北京电影制片厂艺术研究室和中国电影出版社中国电影艺术编辑室合编的《论水华》。
编剧故事
茅盾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嘉兴桐乡人。中国现代作家及文学评论家。常用的笔名有茅盾、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形天等。
茅盾生于1896年的浙江省桐乡县乌镇,父亲沈永锡,是开明的维新派,于茅盾童年时逝世;母亲陈爱珠,是茅盾的第一个启蒙老师。1921年,茅盾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失掉组织联系,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被任命为文化部部长。
茅盾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1981年中共中央恢复其中国共产党籍,从1921年起计算党龄。其在故乡桐乡乌镇的居所茅盾故居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文学创作方面,茅盾于1928年发表首部小说《蚀》(《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著名的作品有代表作《子夜》、《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除此之外,茅盾亦著有《西洋文学通论》。
中国文学评论家夏志清曾说:“《子夜》一直被评家称为最伟大的杰作,我偏认为它比不上他早期的《蚀》、《虹》和后期的《霜叶红于二月花》。”“茅盾无疑仍是现代中国最伟大的共产作家,与同期任何名家相比,毫不逊色”。
他的弟弟沈泽民是“二十八个布尔什维克”之一。
夏衍
夏衍(1900年10月30日-1995年2月6日),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早年参加五四运动,编辑进步刊物《浙江新潮》。从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毕业后公费留学日本。入明治专门学校学电工技术。留学期间接触日本共产党,参加日本工人运动和左翼文化运动。1927年夏衍被日本驱逐回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夏衍同鲁迅筹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成立后任执行委员,后发起组织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日友协会长、中顾委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1994年,夏衍向中国现代文学馆捐赠第一批藏书2800册。10月被国务院授予“国家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称号。著作有《心防》《法西斯细菌》。话剧剧本有《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出版的选集有《夏衍剧作选》《夏衍选集》。报告文学《包身工》。创作改编的电影剧本有《狂流》《春蚕》《祝福》《林家铺子》等。1995年2月6日,夏衍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5岁。
演员故事
谢添
谢添,著名电影表演、导演艺术家,在其一生中以极大的热情为中国的电影事业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1936年,明星影片公司拍摄《夜会》,临时顶替一位因病不能演出的演员,从此进入影坛。后相继参加拍摄《马路天使》、《生死同心》、《压岁钱》、《四千金》,并主演《母亲的秘密》、《梦里乾坤》等影片。1937年,抗战爆发,加入电影界工作人协会,并参加了著名的《保卫芦沟桥》的演出。“八・一三”后,随上海影人剧团奔赴各地从事抗日救亡的宣传演出活动。1939年,进入西北影业公司,参加影片《风雪太行山》的拍摄。抗战胜利之前,还曾参加《重庆二十四小时》、《结婚进行曲》、《日出》、《雷雨》等话剧的演出。抗战胜利后,进入“中电”三厂,参加拍摄《圣城记》、《追》、《郎才女貌》、《十三号凶宅》、《深闺疑云》、《满庭芳》等影片。
新中国成立后进入北京电影制片厂,开始了电影艺术创作的新时期,先后在《民主青年进行曲》、《走向新中国》、《新儿女英雄传》、《六号门》、《无穷的潜力》等影片中饰演了各式各样的角色。1958年,在中法合拍的儿童故事片《风筝》中饰演老古玩店商人,并与桑弧合作导演影片《探亲记》。1959年,在著名影片《林家铺子》中成功地完成了林老板形象的塑造。
之后导演影片十余部,风格多样,感情真挚,富于幽默感。《小铃铛》于1980年获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甜蜜的事业》于1980年获第三届电影百花奖最佳导演奖;《七品芝麻官》于1981年获第四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戏曲片奖;《茶馆》于1983年获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和文化部1982年优秀影片特别奖。此外还导演了电视连续剧《那五》,于1989年获全国电影制片厂优秀电视剧一等奖。
林彬
林彬,原名林孝文,北京人。1945年肄业于上海法学院经济系。曾参加联艺剧团、苦干剧团等表演团体,在《花信风》、《称心如意》、《艳阳天》、《夜店》等话剧中饰演主要角色。1947年在综艺电影公司摄制的《吉人天相》中担任女主角。新中国成立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相继在《护士日记》、《秋翁遇仙记》、《不夜城》、《苗家儿女》、《林家铺子》、《春满人间》、《小字辈》、《巴山夜雨》、《童年的朋友》等影片中饰演角色。其中,因在《巴山夜雨》中饰演教师一角,于1981年与其他配角演员共获首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女配角集体奖。
马薇
马薇,女,回族,1935年生于山西太原,祖籍河北清苑,寄籍北京。1955年19岁毕业于北京回民学院高师班,旋考入中央实验歌剧院舞剧团任演员。演出歌剧《茶花女》中的吉普赛舞及其它舞蹈舞剧。曾参加拍摄故事片《林家铺子》(饰林明秀)。1959年至1976年先后受聘赴宁夏、长春歌舞团任舞蹈演员、教员、编导。1977年入国防科委政治部文工团任舞蹈编导。参加表演的节目主要有舞剧《宝莲灯》、《宴席曲》(领舞)、《红军哥哥回来了》(双人舞)、《梁祝》(饰祝英台)、舞剧《白毛女》选场(饰白毛女)等。
于蓝
于蓝(1921—2020)女,中国电影演员。原名于佩文,1921年6月3日出生于辽宁省岫岩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22年起随父母居住在哈尔滨。1928年入学。1929年母亲去世,于蓝只身投奔在沈阳老家的祖父。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随继母逃难到河北张家口读高小。1934年考进河北女师学院中学部初中。1937年七七事变后辍学。1938年从日寇占领的北平徒步爬越妙峰山到达平西抗日根据地,后抵达延安,在抗日军政大学、中国女子大学学习。193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学校参加业余演出活动,1940年3月正式从事文艺工作,担任延安鲁艺实验剧团演员。1945年抗战胜利后随东北干部团到达沈阳,加入东北文艺工作团一团,曾演出《日出》等舞台剧。1946年参加东北电影制片厂故事片摄制的筹备工作,1947年任东北电影制片厂第一期训练班指导员。1949年主演了影片《白衣战士》,由此走上银幕。1950年3月调到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科任演员。1954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干部训练班学习两年,师从苏联专家库里涅夫学习表演理论。1956年毕业后留在中央实验话剧院工作。
1961年调回北影厂任演员。曾先后出演影片《翠岗红旗》、《龙须沟》、《林家铺子》、《革命家庭》、《烈火中永生》、《侦察兵》等。1962年被文化部定为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之一。1973年回到北影厂,被安排跟田方一起负责北影厂编导室工作。1978年与人合作执导儿童电影《萨里玛珂》。1981年任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1987年更名为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首任厂长。1984年任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首任会长。1988年任国际儿童少年影视中心理事、执委。
曾任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名誉顾问,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顾问等职,历任第二、三、五、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及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1992年获广播电影电视部“劳动模范”称号。1993年获中国福利会妇幼事业“樟树奖”。1995年获文化部、广电部纪念世界电影诞生10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世纪奖”优秀女演员奖。2001年从儿影厂离休。2001年获第9届中国电影童牛奖“孺子牛奖”。2005年获人事部、国家广电总局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50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2007年获第11届金凤凰奖终身成就奖。2009年获第2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2019年9月被列入“最美奋斗者”个人名单。2020年6月2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韩涛
韩涛(1916—1968)原名韩锦章,四川成都人。中学期间,就喜爱京剧,曾是成都“阳春社”的知名票友。中学毕业后,考入苏州美术专科学校。抗战爆发后,回到成都,他和吴雪、戴碧湘等人组织成立四川旅外剧人抗敌演剧队,参加演出过《雷雨》(饰鲁大海、周朴园)、《前夜》(饰白次山)、《塞上风云》(饰郎桑)、《渡黄河》、《飞将军》、《民族万岁》、《九·一八血泪》、《群魔乱舞》、《芦沟晓月》、《铁蹄下的歌女》等话剧及京剧《四郎探母》。1939年入重庆中国电影制片厂任演员。1940年参加拍摄了影片《塞上风云》,并在中国万岁剧团演出过《国贼汪精卫》、《雾重庆》、《大雷雨》、《两面人》、《蜕变》等话剧。1946年在上海“中电”二厂拍摄了影片《忠义之家》。同年到北平,任“中电”三厂演员。先后拍摄过《圣城记》、《白山黑水血溅红》、《追》、《郎才女貌》、《甦凤记》等影片。1948年入上海大同电影企业公司任演员。拍摄过《欢天喜地》、《哑妻》、《几番风雨》、《望穿秋水》等影片。上海解放初期,参加过话剧《怒吼的中国》的演出。1950年到北京,任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演员。演出过话剧《钦差大臣》。1954年调上海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先后拍摄过《宋景诗》、《李时珍》、《家》、《不夜城》、《羊城暗哨》、《老兵新传》、《聂耳》、《林家铺子》、《桃花扇》等影片。还在上影演员剧团参加演出过《两兄弟》(饰丁有财)、《南海长城》(饰何从)、《家》(饰高克明)等话剧。曾为《奇婚记》、《水堤》、《战斗的乡村》、《伊万雷帝》、《华沙首次演出》等译制片配音。
他在《羊城暗哨》中饰演的陈医生,准确而又细致地体现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陈医生思想转变的过程,也富有层次,令人信服。这一人物的设置与准确处理,有助于丰富这部惊险片的文化内涵。1964年在谢晋导演的《舞台姐妹》中扮演一位法官。龙套角色,演员表上名都没有。《舞台姐妹》后,他再也没有在银幕上出现过。
综合1905电影网、豆瓣电影、新华网等
来源:京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