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无数网友看了以后,心情久久无法平静,更有许多网友表示,如果可以,我宁愿不去看,因为实在是太痛苦了!
9月18日,电影《731》上映首日,票房突破3亿人民币。
多地影院特意将首场放映时间定在9时18分,呼应“九一八事变”纪念。
无数网友看了以后,心情久久无法平静,更有许多网友表示,如果可以,我宁愿不去看,因为实在是太痛苦了!
随着电影上映,观众们发现,影片中所有日本角色都由日籍演员扮演,从主角石井四郎到普通士兵,没有一张中国面孔。
说的没错,《731》影片里的日本角色都是由日籍演员来饰演的,这也是导演的坚持:“所有日本角色必须由日籍演员出演,拒绝中国人扮演日本人。”
“无历史包袱的表演才能更真实地展现恶魔的本质。”
《731》导演的一句话,道出了选角的深层考量,也引发了一场关于艺术与历史的热议。
为什么非要日籍演员?
这个问题在影片预热阶段就引发了广泛讨论。
“我们要呈现的是历史,而不是脸谱化的表演。”《731》导演在采访中这样解释他的选角原则。
在他看来,中国演员扮演日本军人,无论演技多么精湛,总难免带着中国人的情感基础和肢体语言习惯。
而日籍演员的表演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自然——从鞠躬的角度到说话的语气,从眼神到步态。
这种“原汁原味”的表演,对于追求历史真实感的导演来说,是不可妥协的艺术追求。
在影片中饰演石井四郎的平田康之,已经在中国影视圈打拼22年,堪称“日军专业户”。
从《走向共和》中的伊藤博文到《伪装者》中的藤田芳政,他塑造了一系列日本角色。
导演评价平田的表演是“无历史包袱,以细腻演技演绎了复杂人性的恶魔首领”。
这种“无历史包袱”的状态,恰恰是中国演员难以达到的。
对于平田康之这样的日籍演员来说,在中国饰演日军角色是一种特殊的体验。
“我不是在美化历史,我是在呈现历史。”
平田曾在采访中表示,“扮演这些角色需要极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尤其是扮演石井四郎这样的历史人物。”
这些日籍演员在中国影视圈中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
除了平田康之,还有涩谷天马(在《731》中饰军医太田)、美浓轮泰史(饰安藤广太)等人,他们专门在中国影视作品中扮演日本角色。
这种演艺经历让他们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他们在表演上更加纯熟。
他们既保持着日本人的身份认同,又要理解中国观众的历史情感,在艺术与历史间寻找平衡点。
导演的选角原则引发了观众两极反应。
支持者认为,日籍演员的参与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感和历史厚重感。
“看日籍演员演日军,就是不一样,那种气质是中国演员模仿不来的。”一位观众在豆瓣上评论道。
但也有观众表示情感上难以接受:“看着真实的日本人在银幕上演绎曾经的侵略者,心里总是堵得慌。”
更有人担忧:长期由固定日籍演员扮演日军角色,是否会无形中固化某种形象认知?
甚至有人质疑:“这是艺术需要,还是某种形式的‘政治正确’?”
面对这些争议,制片方保持了坚定态度:“我们要呈现的是历史的真实,而不是情感上的舒适。”
《731》的选角原则,实际上触及了历史题材创作的核心问题:我们如何面对历史?
选择日籍演员出演日军角色,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打破第四面墙”的艺术尝试。
它让观众直面历史的真实面孔,而不是经过本国演员“过滤”后的表演。
这种选择也具有国际传播上的考量。
影片邀请了曾捐赠日军侵华照片的国际友人埃文·凯尔客串美国战俘角色,希望借助国际阵容推动影片的全球传播。
制作方在声明中强调,影片是“以铭记之名回望历史”。
而日籍演员的参与,恰恰强化了这种铭记的真实性和严肃性。
艺术选择从来不只是艺术问题。当平田康之扮演的石井四郎出现在银幕上时,观众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演员的表演,更是一段历史的镜像。
导演的坚持背后,是对历史真实性的执着追求。
用日籍演员扮演日军角色,不是为了追求猎奇,而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本来的面貌。
真正的历史教育,不应该回避任何真实,哪怕这种真实让人不适。
这或许就是《731》选角原则给我们的最深启示。
来源:幸运菠萝B4j3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