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年初秋,全国高校与高中的操场上总会回荡起嘹亮的口号,新生军训如期拉开帷幕。作为学生迈入人生新阶段的“第一课”,军训以军事理论授课夯实国防认知,用严苛体能训练锤炼意志品格,借团队协作任务培育集体意识,靠规范日常作息养成自律习惯,其在国防教育启蒙与综合素质塑造中
每年初秋,全国高校与高中的操场上总会回荡起嘹亮的口号,新生军训如期拉开帷幕。作为学生迈入人生新阶段的“第一课”,军训以军事理论授课夯实国防认知,用严苛体能训练锤炼意志品格,借团队协作任务培育集体意识,靠规范日常作息养成自律习惯,其在国防教育启蒙与综合素质塑造中的价值不言而喻。但在这些系统性训练之外,我们仍需为军训补上至关重要的一课:让青年一代直面民族历史、铭记先辈伤痛,从厚重的集体记忆中,汲取真正的爱国力量与奋进底气。
这段永不能忘却的历史,藏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陈列的累累白骨间,刻在731部队遗址锈蚀的实验器械上,更凝结在无数幸存者泣血的口述证词里。那些在苦难中逝去的同胞、在侵略铁蹄下破碎的家园,从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数字,而是一个个曾鲜活的生命、一段段刻骨铭心的伤痛,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一道无法磨灭的沉重烙印。当队列训练教会学生“整齐划一”,战术讲解告知学生“何为防御”,我们更需让他们读懂:今天操场上的步伐规整与防御知识,是为了守护先辈用血泪换来的和平;此刻咬牙坚持的纪律意识,是为了不让历史的悲剧在这片土地上重演。
补上这一课,无需复杂的形式。一场露天放映的《南京!南京!》《731》等爱国影片,一次线上“云参观”侵华日军罪行历史纪念馆,便能让历史的画面直击心灵。当银幕上无辜百姓在屠刀下蜷缩的身影、孩童惊恐的啼哭穿透操场的寂静,当科研工作者沦为活体实验牺牲品的惨状映入眼帘,当侵略者的残暴与人性的泯灭赤裸呈现,学生们对“国防”的理解将彻底跳出军事术语的范畴,国防是守护每一个普通人的生命尊严,是捍卫民族存续的最后底线;他们对“集体”的认知,也将超越队列协同的表层含义,集体的力量,曾是先辈们在绝境中抗争的希望火种,如今更应是青年一代守护和平的坚实底气。
军训的意义,从来不止于“练形”,更在于“铸魂”。当站军姿时滑落的汗水,与历史画面中先辈的血泪交织;当拉练时的疲惫不堪,与抗争岁月的艰辛产生共鸣,学生们锤炼的便不只是强健的体魄,更是“不忘来路”的清醒认知与“强国有我”的责任担当。补上铭记历史这一课,绝非传递仇恨,而是要让青年们真正懂得:爱国从不是空洞的口号,它源于对历史的敬畏,对同胞的共情,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深沉热爱。
让历史成为军训的必修课,让伤痛转化为前行的力量。当新一代青年学生在军训中,既学会了队列的规整,更铭记了历史的厚重;既掌握了国防的知识,更筑牢了爱国的根基,他们才能真正成长为有理想、有担当、能守护和平的新时代力量,让“国无防不立、民无防不安”的信念,从军训操场的晨光里,延伸至人生每一段守护家国的征程。
特别声明: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或私信。
来源:寅虎侃世界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