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影《731》甫一上映,尚未在银幕上充分展现其历史叙事,便被卷入一场突如其来的舆论风暴。各大社交平台涌现大量“避雷帖”、“劝退指南”,整齐划一地呼吁观众“不要去看”,形成一股奇异的“未睹先评”浪潮。这背后,究竟是审美自主的集体表达,还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舆论狙击?
电影《731》甫一上映,尚未在银幕上充分展现其历史叙事,便被卷入一场突如其来的舆论风暴。各大社交平台涌现大量“避雷帖”、“劝退指南”,整齐划一地呼吁观众“不要去看”,形成一股奇异的“未睹先评”浪潮。这背后,究竟是审美自主的集体表达,还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舆论狙击?
这种现象并非孤例。在注意力经济时代,电影上映初期的口碑已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有组织的“黑水军”通过标准化话术制造负面舆论,利用“带节奏”引发群体性质疑,最终影响票房表现和公众认知。这种行为不仅扭曲了文化市场的正常竞争,更构成对创作自由和观众选择权的隐性剥夺。
《731》题材的特殊性赋予了这场舆论战更深层的意味。电影聚焦日本731部队的罪行,涉及民族历史创伤记忆。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始终难以摆脱被各种力量“工具化”的命运——或是被简化为爱国主义教育的载体,或是成为历史虚无主义的攻击目标。那些未经观看就发出的否定性评价,不少刻意避开历史叙事的核心,转而攻击影片的“技术缺陷”或“叙事不畅”,这种批评路径的选择本身便值得深思。
在信息过载的当下,观点经常先于体验。很多人满足于接受他人加工过的评价,而不是亲自感受形成判断。这种认知惰性为“带节奏”提供了生存土壤。当我们允许别人的意见代替自己的体验时,我们不仅放弃了对一部电影的评价权,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放弃了对历史的独立思考。
面对汹涌的舆论浪潮,观众需要的或许是一种“慢下来”的勇气。不急于随着第一波口碑浪潮做出判断,不轻易成为他人舆论战的棋子。对于《731》这样的历史题材电影,更应该超越简单的好坏评价,深入思考它如何呈现历史、触发了怎样的集体记忆、又引发了哪些必要的讨论。
历史的真相不应被淹没在喧嚣的舆论战中。无论是对待电影还是历史,我们都需要保持独立审视的能力,在众声喧哗中听见自己的思考声音。唯有如此,我们才能避免记忆被操控,避免历史被简化,避免我们的文化空间被无形的力量所左右。
面对任何试图“带节奏”的力量,最有力的回应或许是:我会自己去观看,自己去感受,自己做出判断。在认知领域,没有什么比独立思考更为珍贵——无论是对待一部电影,还是对待一段历史。
来源:劉言流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