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来日子过得挺安稳,直到医生说出那个坏消息:三个孩子,11岁的米娅、6岁的科林、4岁的劳伦特,都得了视网膜色素变性。
国家地理出的纪录片《与世界的最后一眼相遇》,8月16号就在国内上映了。
豆瓣评分8.2,还拿了艾美奖最佳剪辑奖,可截至现在,票房才75万。
这成绩放在当下的电影市场,真有点拿不出手。
今天就聊聊这部片子,还有它背后那个让人又心疼又佩服的家庭。
加拿大的佩尔蒂埃家有四个娃,日常就是鸡飞狗跳的热闹。
本来日子过得挺安稳,直到医生说出那个坏消息:三个孩子,11岁的米娅、6岁的科林、4岁的劳伦特,都得了视网膜色素变性。
这病挺少见,简单说就是视网膜里感光的细胞会慢慢坏了,从晚上看不清东西,到最后彻底失明,现在的医学手段还没法治。
医生给的建议挺实在,让家长多买些画册影集,让孩子多看看,等以后看不见了,还能靠着这些回忆世界的样子。
换做一般家庭,可能就照做了,但佩尔蒂埃夫妇不这么想,他们觉得画册哪能比得过亲眼见、亲手摸。
我第一次听说他们的决定时,都觉得有点“疯”,要带三个即将失明的孩子环游世界。
环游世界得花钱啊,夫妻俩一开始都打算卖房卖车了。
本来想就这么咬牙扛过去,后来发现爸爸赛巴斯丁公司被并购,手里的股份刚好能当旅行经费,只要每天把花费控制在200美元以内就行。
钱的事解决了,行程规划就全听孩子的,他们让四个娃列“梦想清单”,米娅想骑马,科林想在火车上过夜,小劳伦特想骑骆驼喝果汁,还有个孩子雷欧想学冲浪。
一家人就按着清单跑,在埃及让劳伦特骑上骆驼捧着果汁,在非洲的火车上陪科林熬过一整夜,到蒙古草原让米娅骑个痛快,去印尼海滩帮雷欧站上冲浪板。
最让我印象深的是他们全家一起去非洲猎游,孩子们近距离看到那些平时只在课本上见过的野生动物,那种眼里的光,真不是画册能给的。
这部纪录片跟别的风光片不一样,它没光拍那些漂亮风景。
非洲草原、喜马拉雅山、纳米比亚的日落,这些景色是很美,但镜头更多对准的是孩子们怎么“感受”世界。
你看,他们会让孩子伸手摸冰岛火山熔岩,感受那些坑坑洼洼的纹理,会让孩子闭上眼睛听风声和海浪混在一起的声音,会让孩子闻雨林里花草的味道。
我们这些视力正常的人,反而很少这么认真地“看”世界,每天刷手机、赶路程,眼睛里装了太多东西,却没真正记住什么。
片子里也没藏着掖着那些难受的时刻,孩子们慢慢开始夜盲,米娅晚上看不见星星了,科林傍晚没法跟小伙伴踢球。
妈妈在采访里说“星星是他们最先告别的东西”,这句话听得人心里一揪,旅途上也有糟心事,孩子累了会哭闹,想家了会撇嘴,这些都被拍了下来。
但就是这些不完美,才让人觉得真实,父母从一开始的难过,慢慢变得越来越坚强,米娅从一开始的沮丧,也学着在旅途中找乐子。
这片子的治愈,不是说看完就不焦虑了,而是让人明白,就算知道以后会失去,当下的快乐也是真的。
搞不清现在多少人天天愁着未来,却忘了好好过今天,这家人反倒给我们上了一课。
按说片子口碑这么硬,就算成不了爆款,也不该只卖75万票房,我琢磨了下,原因其实挺现实的。
它上映的时候,同期有好几部商业大片,要么特效拉满,要么笑点密集,影院自然愿意给那些片子多排场次,这部纪录片一天能排上一两场就不错了。
再者,国家地理的纪录片受众本就比较固定,宣发也没怎么往大众层面推,大多在影迷圈子里转。
现在大家上班上学都挺累,进影院更愿意选轻松不用费脑子的片子,这种讲“孩子失明”的纪录片,光是题材就容易让人觉得“沉重”,不少人可能就直接划走了。
不过也不是没出路,之前有部叫《人生果实》的纪录片,讲一对老人的生活,口碑好票房也不错。
它就是靠着“亲情”“治愈”这些点,让很多平时不看纪录片的人走进影院。
《与世界的最后一眼相遇》其实也有这股劲儿,要是能多在“家庭之爱”“珍惜当下”这些大家都能共鸣的点上发力,说不定能被更多人看到。
现在佩尔蒂埃一家已经回到加拿大,孩子们开始练习用盲杖,接触导盲犬,妈妈还把旅途经历写成了书。
这部片子就像他们家的故事一样,不花哨,却透着一股韧劲儿。
要是你最近也有点焦虑,不妨找机会看看,说不定能明白,就算以后有黑暗,只要把当下的光记在心里,就不算输。
更何况,这么走心的片子,真不该被埋没。
来源:星河倾城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