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8日,聚焦侵华日军731部队对华发动细菌战罪行的影片《731》在全球多地公映。94年前的这一天,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人民打响抗日战争的枪声,也揭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9月18日,聚焦侵华日军731部队对华发动细菌战罪行的影片《731》在全球多地公映。94年前的这一天,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人民打响抗日战争的枪声,也揭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近日,《环球时报》记者专访侵华日军细菌战衢州陈列馆馆长吴建平、“细菌战烂脚病”医疗救助小组负责人万少华、衢州市杜立特行动历史研究会副会长郑伟勇及电影《731》导演赵林山。四人分别从口述历史、医疗救助、学术考证、影像创作维度,还原侵华日军细菌战给中国军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捍卫无数英雄付出巨大代价换来的宝贵和平。
电影《731》导演赵林山
“找到当年731部队的‘少年兵’时,他们已到暮年,每一次采访都是在和时间赛跑。”谈及电影《731》筹备阶段的跨国取证,导演赵林山语气凝重。他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为还原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简称731部队)罪行的全貌,团队曾尝试获取美国国会图书馆的相关资料,却困难重重。无奈之下,团队转而深耕日本的“活档案”,即那些曾参与731部队行动的日本老人,他们的亲历成为揭开历史真相的关键。
在位于东京千叶县731部队指挥官石井四郎的墓前,石井四郎家属说的一句话让赵林山内心受到了很大的震动。石井四郎的亲人说:“挨打的人都已经忘记了,打人的人还需要记得吗?”赵林山告诉记者,这是在取证过程中最令他扎心的一次经历。
更令人震撼的发现,来自对“特别移送名单”的挖掘。赵林山向《环球时报》记者透露,731部队侵略罪行的受害者范围远超外界想象,名单里不只有中国人,还有蒙古人、朝鲜人、苏联人和马来西亚人。他强调,这一发现彻底打破了“731部队仅针对中国人”的认知误区,这不是单一国家的苦难,而是全人类共同的创伤。731部队的反人类罪行,受害者遍布多个国家,这份血泪史需要全球共同铭记。
细菌战受害者遗属证言
在这场耗时多年的“取证战役”中,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馆长金成民36年的坚守让赵林山尤为动容。“金馆长说,他用36年时间‘破了一个案子’。从早年骑自行车跋山涉水寻访证人,到后来跨国奔走搜集证据,他把一辈子都投入到历史真相的挖掘中。”赵林山坦言,自己近11年的影片筹备工作,在金馆长的坚守面前“不值一提”,“他让我彻底明白,我们不是在拍一部普通电影,而是在为历史立碑,为受害者发声”。
谈及影片中冻伤实验、活体解剖等残酷场景的呈现,赵林山态度坚定:“整个讲述过程当中,我无法避免一些残忍的镜头……我觉得要把这段历史揭露出来,那么也一定要把这个伤疤撕开。”他始终对“消费苦难”的争议保持高度警惕,“如果我们不能把这个伤疤撕开后看到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洞察,只是无谓地一遍遍把这样的伤疤、伤口呈现给大家看,我觉得这才是消费苦难。”
电影《731》剧照
赵林山介绍,影片的创作逻辑十分清晰:通过完整呈现731部队的“实验体系”,包括1945年二战末期制定的“夜樱作战计划”,即利用气球装置传播细菌的阴谋,让观众直观看到这些罪行的系统性与反人类本质。
谈及2024年诺贝尔和平奖颁给日本原子弹氢弹受害者团体协议会,赵林山直言:“日本方面以‘原子能破坏对人类的影响’为由申请奖项,却绝口不提自己为何会遭到原子弹轰炸。他们只反复强调自己的‘受害经历’,对当年侵略亚洲国家的罪行、对731部队的反人类行径,却连一丝忏悔都没有。”
电影《731》剧照
更让他气愤的是,日本借获奖之机大肆宣扬“受害叙事”,甚至将这种扭曲的历史观传播到中小学。“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个关键节点,他们一边拼命粉饰侵略历史,一边刻意打造‘和平受害者’的虚假形象,这种双重标准的‘双重逻辑’,本质上就是精心包装的伪善。”
“最近我们看到日本的很多表现,《防卫白皮书》的发布,以及近期他们上映的一些本土电影,都是从日本人的角度粉饰其在二战中的侵略历史。”面对这种历史虚无主义行径,赵林山选择用作品反击:“我们要让国际社会看清楚,有些人口中的‘和平’,是回避罪行、美化侵略的虚假和平;而真正的和平,必须建立在正视历史、敬畏生命的基础上。”
赵林山尤其期待年轻观众能与影片产生共鸣。他希望年轻人看完电影后,能主动去了解这段被有些人刻意掩盖的历史。他坚信,当全球更多人看清731部队罪行的真相,当更多人站出来捍卫历史正义,那些试图掩盖罪行、美化侵略的人,终将无处遁形。
来源:江城高校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