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资阳市雁江区作为长江中上游最大、四川唯一的早熟蜜柑基地,全区27万亩柑桔,年产量达46万吨,年产值突破30亿元,并且常年出口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印尼、越南等国家和地区。这就是《桔红》故事创作的背景和土壤。该片以雁江柑桔产业的发展壮大为故事载体,从
日前
资阳市总工会和雁江区总工会
共同出品的
大思政情景剧短片《桔红》
成功入围
第四届香港紫荆花国际电影节
短片竞赛单元
进入决赛终评环节
与其他入围作品
共同角逐最终荣誉
雁江区工会干部刘女士
看过《桔红》后
深有感触地说:
“三代劳动模范,
50年接力耕耘柑桔产业,
带动上万农户脱贫致富,
故事拍得很细腻,
太感人了!”
《桔红》能够从众多申报作品中
脱颖而出
有哪些值得称道的亮点呢?
创作短片时
又有哪些感人的故事呢?
带着这些问题
9月12日
记者采访了
《桔红》的导演王燕波
和雁江区总工会帮扶中心主任冯萍
听他们讲述《桔红》背后的故事
三代劳模,扎根柑桔产业
资阳市雁江区作为长江中上游最大、四川唯一的早熟蜜柑基地,全区27万亩柑桔,年产量达46万吨,年产值突破30亿元,并且常年出口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印尼、越南等国家和地区。这就是《桔红》故事创作的背景和土壤。该片以雁江柑桔产业的发展壮大为故事载体,从20世纪70年代切入叙事,在跨越50年的时光长河里,萃取了三代劳模勇于创新、追求卓越、身先士卒、破旧立新的动人故事。
冯萍介绍说,第一代劳模杨明为了改变贫困乡村,敢于孤身挑战“柑八年”的古老传统农谚,把八年时间缩短为两年,为雁江柑桔产业开疆拓土。第二代劳模陈亚军和第三代劳模刘树文为了突破柑桔品质提升的壁垒,身先士卒,带头砍掉自家的柑桔树,为村民们做“密改稀”示范。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最终让柑桔产业成为雁江区劳动者增收致富和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在整体架构上,《桔红》精巧地运用“大主线微视角”的表现手法,以小人物投射大时代,以劳动大实践彰显民生小幸福。平实而细腻地展现“一群人一条心一起拼”的奋斗精神。“用50年的时间跨度,大手笔呈现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创造幸福的奋斗诗篇以及劳模精神的时代演进。”冯萍说。
历时7月,深挖人物故事
今年2月初,创作团队深入雁江各乡镇实地走访调研,寻找到了40多位柑桔产业相关的亲历者,又从资阳县志等档案资料中搜集到雁江柑桔非常详细的起源与发展等相关资料110余份。
“在整个前期调研和资料搜集过程中,我们身临其境地走近一群人,走入一条时间隧道,回溯穿行于满山柑桔林下,深入感知不同人物、感受不同时代、感念一颗共同的初心!”导演兼编剧主笔王燕波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呈现“三种精神”,他决定采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微短剧形式,力求让思政课摆脱“课”的呆板标签,让它鲜活起来。一个月的走访调研让他深深地感受到雁江柑桔在时代更迭下的薪火相传与生生不息,“一代人终会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王燕波说,基于扎实的调研结果,主创团队最终确定了故事主题为“一群人一条心一起拼”的劳模精神的时代演进与乡村振兴的凡人诗篇。
“确定了形式,明确了主题,选定了劳模,接下来最关键的就是故事的筛选、重组和提炼!”王燕波表示,整个剧本创作历时一个多月,经历了不断推翻重来和大刀阔斧地修改、打磨。大家都力求精益求精,最终,剧本定格在了第12版。
诚心之作,闯入国际舞台
谈起此次拍摄,王燕波介绍说,考虑到当时正面临柑桔挂果期即将结束,拍摄工作被细分为三个阶段。“趁最后一批柑桔被采摘之前,我们用两天时间拍摄了柑桔花果同树的画面和采摘环节的戏份。”“集中5天时间拍摄带演员有情节的主要戏份。”“最后再用两天拍摄真实人物的工作场景和人物采访。”
“整个剧组工作人员共23人,组织群演36人,加上后期制作,本剧的参与人员共计68人。”王燕波告诉记者,拍摄过程中,剧组每天的工作时间不低于12小时。所有人员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创造力,尤其是拍夜晚雨戏那场,为了还原杨明和妻子为了保护柑桔苗,冒雨绑竹篾,剧组用了鼓风机和数根喷头进行造雨。但在拍摄时突遇天降大雨,让拍摄过程变得异常艰难,为了保护设备,仅有的雨衣都用来包裹机器了,整个剧组的工作人员和演员都只能冒雨操作,导致七八个人感冒发烧。
“一旦开机,我们的眼里只有剧本、摄影机和监视器,其他都不重要。”这句话对于《桔红》剧组的每个人来说感触很深。冯萍说:“其实,我们的主创团队和我们的工会也是在三种精神的鼓舞下,协同完成了这部以弘扬‘三种精神’为基调的思政微短剧作品。”
在资阳市总工会和雁江区总工会的大力协助下,《桔红》顺利杀青并完成后期制作。“它通过‘大时代+大产业’的结构形式,将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具象化为雁江柑桔产业50年的跨越式发展;同时又以‘小人物+小幸福’的叙事方式,将劳动精神和薪火传承具象化为雁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就是《桔红》最终要传递的精神内核。”王燕波感慨地说。而这也恰恰契合了“大思政课”培根铸魂的“爱国主义教育”核心目标。当然,这同时也与香港紫荆花国际电影节“爱国爱港爱电影”的宗旨完美契合。组委会的评语是这样写的:“三个人物演绎了几代劳动者的模样,三个切面串联起50年的乡村巨变,朴素的视听语言勾勒出一个伟大的时代。”
记者:向晓文
编辑:陈秋彤
校对:张安捷 杨月 谭海金
责编:李建根 李茹玉
审核:许扬
制作机构 | 四川省总工会融媒体中心
电子邮箱 | szghrmt@163.com
来源:四川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