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电影大喇叭图书室和报纸,不能成为农村“四大摆设”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9 15:44 7

摘要:过去,农村放电影多是“一刀切”,放映队按固定片单播放,内容往往与村民喜好脱节。比如,有些地方常年播放样板戏或老电影,年轻人觉得“过时”,老年人又看腻了,导致观影人数越来越少。但现在,一些地方开始尝试“点单式”放映。例如,山东莱西市通过微信群收集村民的观影需求,

在农村,放电影、大喇叭广播、图书室和报纸这些文化设施是否成了摆设?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

过去,农村放电影多是“一刀切”,放映队按固定片单播放,内容往往与村民喜好脱节。比如,有些地方常年播放样板戏或老电影,年轻人觉得“过时”,老年人又看腻了,导致观影人数越来越少。但现在,一些地方开始尝试“点单式”放映。例如,山东莱西市通过微信群收集村民的观影需求,放映队根据反馈调整片单,甚至播放热门新片或农业技术纪录片。

此外,还有地方将电影放映与夜间经济结合。比如,在夏季傍晚,放映队选择村广场播放电影,同时允许小商贩摆摊卖零食,既丰富了村民的夜生活,又带动了消费。

大喇叭在农村曾是重要的信息传播工具,但过去由于内容单一、音量过大、播放时间不合理,常被村民吐槽为“噪音源”。比如现在,大喇叭的功能正在升级。

一方面,内容更贴近村民需求。例如,南昌县通过大喇叭播放乡村振兴政策、防灾减灾知识、道德模范事迹,甚至结合当地实际播放寻人启事、医保缴费提醒。

另一方面,播放方式更人性化。一些地方调整了大喇叭的音量和播放时间,避免干扰村民正常生活。大喇叭还与应急广播系统结合,在遇到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时,能快速传递预警信息,成为村民的“安全哨”。

农村图书室曾因书籍陈旧、种类单一、管理缺失而沦为“摆设”。比如,有些图书室的书籍是多年前捐赠的,内容过时,或者全是理论著作,村民“看不懂”“用不上”。但现在,图书室正在通过多种方式“活”起来。

书籍更新更接地气。例如,四川长宁县将“流动书屋”与公益电影结合,在放映现场设置书架,摆放农业技术、法治教育、健康养生等实用书籍,村民可以边看电影边借书。

数字化服务延伸。一些地方引入数字农家书屋,村民可以通过手机扫码借阅电子书,或者听有声书。比如,江苏屠园镇通过大喇叭播放农业知识有声书,村民在田间劳作时也能学习。

活动带动阅读。例如,兴化市林湖乡定期举办读书分享会、农业技术讲座,吸引村民参与。

农村报纸曾因投递不及时、内容不实用而被村民忽视。比如,有些地方的报纸是几个月前的旧刊,或者全是城市新闻,与农村生活无关。但现在,报纸正在通过两种方式发挥作用。

例如,南昌县将报纸上的政策解读、农业资讯录制成音频,通过大喇叭播放,让不识字的村民也能了解信息。

一些地方将报纸上的案例用于道德讲堂、法治教育,比如用真实故事讲解法律知识,村民觉得“更可信”“更管用”。

来源:风闻论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