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刷到了新华社采访电影《七三一》导演赵山林的视频,非常令人欣慰。赵导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讲述这段历史不是为了拉仇恨。不想用感官刺激吸引观众,而是表现人在极端压力下的心理感受。”
今天刷到了新华社采访电影《七三一》导演赵山林的视频,非常令人欣慰。赵导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讲述这段历史不是为了拉仇恨。不想用感官刺激吸引观众,而是表现人在极端压力下的心理感受。”
在电影播出之前,我是担心在电影中出现一些令人不适的血腥残忍镜头的。甚至还旁敲侧击地表示,最好别去看这种“视觉盛宴”。现在看来,我低估了剧组。
一定会有网友对我的这个态度持反对意见,这是我知道的。但是,我不怕这种反对,而是要坦诚地讲一讲其中的道理。
电影不是刑侦办案,也不是解剖学研究,甚至要与纪录片有所区别。电影是可以在基本史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造的,目的是达到增长知识,教育引导的作用,也可以说是寓教于乐。如果想了解真正的历史真相,可以去查资料考证。
电影《七三一》能在“9·18”这天播出,有很高的票房,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讨论,已经是成功了,理越辩越明,道越论越清。
看电影与读小说一样,是为了“知书达礼”和“文明教化”。是去了解和思考现象与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不是停留在单个现象的简单记忆中产生的冲动。作品恰恰是要把这种内在的联系表现出来。这正是创作者思想性的体现。如果没有这种思想,观众就是穿越到剧中的年代去亲身经历,也未必有什么深刻的理解,很可能只体会了一个孤立简单的片段。
人的认知链条是这样的:
感官刺激——感觉感情——知觉理性——理想信念——精神升华。
无论是小说诗歌,还是电影和歌曲,都可以在这个链条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层次。
对于那些强调视觉冲击力的观众,我可以不客气地说,你们还停留在感官刺激这一较低的层面上。过去有过一些导演和演员,专门为你们准备了暴力、色情、血腥的文化产品,称之为“视觉盛宴”“视觉冲击力”。这种内容是一种干扰,会因为过强的感官刺激而冲淡了对内涵的理解。
打个比方,一名女歌手在唱很好听的歌曲,本来是可以吸引人们认真领悟歌曲内涵的。可是女歌手穿了身性感暴露的衣服,一些观众就把注意力放到了瞄她的身材上,歌手唱了什么都没听清楚。当然有定力、素质高的观众会克服这种视觉干扰,认真听歌曲。
有些电影还会在宣传的时候表示,花了多少巨资打造视听盛宴,做了多么高级的特效。其实,艺术价值高的电影未必要这么浪费钱,把人物演好,把心理活动刻画出来,就可以用人物的情感波动与命运发展来吸引人打动人。
过于暴力血腥,甚至还掺杂色情的影视作品,是糟粕!无论打着什么幌子,都是这路货色。真正的上乘之作,不需要这种乱七八糟的东西来吸引眼球。
虽然我没有去电影院看这个电影,通过赵导的讲解,可以判断出,这部影片可以看看。就冲他的态度,也要为他点赞,不是一般的大赞,而是暴赞。
来源:田边的芭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