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31》的剧情以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为时间背景,聚焦于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在哈尔滨平房区那片罪恶之地上,以 “给水防疫” 为幌子,秘密开展惨无人道细菌战研究的暴行。
电影《731》以其独特且沉重的题材,在 9 月 18 日这个特殊的日子登上大银幕,首日票房便破3亿,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与讨论。
《731》的剧情以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为时间背景,聚焦于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在哈尔滨平房区那片罪恶之地上,以 “给水防疫” 为幌子,秘密开展惨无人道细菌战研究的暴行。
影片巧妙地选取了平民视角,通过小贩王永章(姜武饰)等普通中国人被强行抓入 “特设监狱” 后的曲折命运,徐徐展开这段不忍直视的历史画卷。
姜武饰演的王永章原本只是一个为生活奔波的小人物,因偷运粮食被抓。他最初的反抗动机单纯而质朴,是 “为儿子报仇” 的私人恩怨。
在被抓进 731 部队的 “特设监狱” 后,日军用 “配合健康检查与防疫研究即可换取自由” 的谎言欺骗着这些无辜百姓。
王永章却在狱中逐渐看清了日寇的伪善与残忍,他接触到形形色色同样被囚禁、被折磨的狱友,内心的愤怒与良知被不断激发,反抗动机也从个人仇恨升华为保护群体、揭露罪恶的集体意识。
他利用自己粗通蒙古语和俄语且有眼色,被日寇安排担任类似 “牢头” 的小管理职务之便,收集情报,试图带领狱友越狱,展现出从私仇到公义的角色成长弧光。
影片中还有像王志文饰演的日本军医杜存山,他并非传统意义上脸谱化的恶魔,而是被恶魔体系异化的普通人。
他在体制化暴力下,双手沾满鲜血却尚存一丝良知,在关键场景 “活体解剖伦理冲突” 中,用手术刀在受害者胸前划出 “不致命的解剖线”,这一细节源自真实军医三友一男的忏悔录。
王志文通过 “颤抖的持刀手 + 空洞的眼神聚焦 + 嘴角肌肉微抽搐” 的三重表演,将角色内心的撕裂外化为生理反应,生动诠释了其在道德困境中的挣扎。
李乃文饰演的顾博轩生性胆小,时刻担心一同入狱且已怀孕妻子林素贤(孙茜饰)的安危。
他代表着 “理性抵抗”,在争论是否销毁实验数据时,颤抖着说出:“这些纸片上的每一个名字,都是我们活着的证明”,通过 “喉头滚动三次才发出声音” 的细节处理,将角色内心的挣扎展现得淋漓尽致。
孙茜饰演的林素贤,入狱前可能是医务工作者,却护不住自己和肚里的孩子,即将生产时被活着送入解剖室,无助的眼神令人绝望。
林子烨饰演的孙明亮,本是纯真乐观的变戏法卖艺少年,被送进魔窟后,他的存在如同黑暗中的一束微光,在活埋犯人的深坑中,被众多狱友叠成人塔托举向上爬,却仍逃不脱冰冷的刺刀,其遭遇令人痛心不已。
整个剧情以这些小人物的命运为线索,将 731 部队的冻伤实验、毒气实验、活体解剖等极端反人类暴行串联起来,既避免了同类题材的猎奇化倾向,又通过人物间的情感纠葛、冲突矛盾,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个体在历史洪流与反人类暴行下的渺小与坚韧,以及人性在至暗时刻的光辉与挣扎。
不过,也有部分观众认为电影在剧情上存在一些拖沓之处,例如某些场景的描述过于冗长,导致节奏不够紧凑,情节太分散,挖掘不够深入等。
《731》的演员阵容堪称强大,姜武、王志文、李乃文等一众实力派演员的精彩演绎,成为影片一大亮点,他们用精湛的演技赋予了角色鲜活的生命力,让观众仿佛真的置身于那个恐怖绝望的年代。
姜武为了饰演好王永章这个角色,采取了极端的 “生理改造法”,短期内减重 15 公斤,使自己的肋骨根根分明,形象上更贴近在狱中饱受折磨的劳工形象。同时,他还学习东北方言中的 “劳工黑话”,在片场坚持 “只吃半饱、赤脚行走”,从生理和心理上全方位沉浸在角色之中。
在 “暴动夜” 场景里,他带领囚徒用粪叉对抗日军,导演采用手持摄影与慢动作结合的方式,将姜武布满老茧的手掌、飞溅的泥点与天空的血色月亮并置,形成极具冲击力的视觉符号,而姜武也凭借自己全身心投入的表演,将王永章的愤怒、抗争展现得酣畅淋漓。
王志文在诠释日本军医杜存山这一复杂角色时,下足了功夫。他研读了大量东京医科大学保存的 1938 - 1945 年军医日记,模仿日本军人特有的 “压抑式发声法”,还与心理医生合作,构建 “体制化暴力下的道德崩溃模型”。
在影片中,他在记录实验数据时,眼神如观察标本般专注;递糖给孩童时,手指微颤,这些细微的表演将日本军医那种用科学包装残忍,同时又在人性边缘挣扎的特质展现得入木三分。
李乃文将顾博轩的胆小怕事以及在绝境中逐渐觉醒的心理变化演绎得十分自然。他在影片中有被吓得尿裤子的场景,真实地表现出角色在面对 731 部队暴行时内心的恐惧。
而在关乎集体命运的关键时刻,他又能坚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细腻的表情和肢体语言,展现出角色内心的成长与转变。
孙茜为了饰演林素贤,跟随 731 罪证陈列馆研究员学习 1940 年代护理技术,甚至掌握了 “没有麻醉剂的情况下缝合伤口” 的特殊技能。在 “隐藏疫苗” 场景中,她通过 “眼神警惕扫描四周 + 手指无意识绞紧衣角” 的微表情,展现角色的恐惧与决绝。
林子烨虽为少年演员,但其在影片中的表现可圈可点,他将孙明亮的纯真与乐观诠释得恰到好处,在面对残酷现实时的迷茫与恐惧也让观众感同身受,尤其是在一些与其他角色互动的场景中,展现出了超越年龄的表演天赋。
电影《731》的历史意义深远而重大,它如同一把利刃,划破了历史虚无主义试图掩盖真相的黑暗帷幕。侵华日军 731 部队的暴行在战时处于绝密,战后又被极力掩盖,许多史实至今仍未完全披露。日本部分教科书将 731 部队轻描淡写为 “防疫机构”,西方年轻人对这段 “人体实验” 的历史知之甚少,受害者后代甚至曾误以为亲人是 “普通病故”。
《731》的导演团队历时多年,翻阅 8000 页美国解密报告、423 小时原队员口述影像,并在日本走访当年士兵,努力还原被沉默的细节。影片通过 HDR 技术,让观众不再是旁观者,而是仿佛能够触摸历史的见证者。
电影中呈现的冻伤实验中手指被一根根掰断、少女被推进毒气室前日军用相机记录她扭曲的脸、“马路大” 的编号牌上血迹未干等场景,都是对历史真相的真实还原,让观众直观地感受到 731 部队反人类暴行的残酷与罪恶。
在日本右翼势力不断美化侵略历史,试图否认和淡化 731 部队罪行的当下,这部电影的上映更是具有特殊的意义。它用铁一般的事实,向全世界宣告 731 部队的罪行不容置疑,不容否认。
电影以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为历史发声,为真相立证,吸引全球各地的人们主动走进影院,让世界人民得以直面历史真相,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同时,影片标注 “未满 18 周岁请谨慎选择观看”,以一种审慎的态度,为年轻一代搭建起理解历史、思考和平的桥梁。
当细菌战、人体实验这些原本只存在于历史书中的词汇,成为银幕上真实可感的场景时,年轻一代更能理解 “反人类罪” 的沉重分量,从而明白和平不是历史的馈赠,而是需要主动守护的成果;对暴行的铭记,不是为了延续对立,而是为了筑牢防止悲剧重演的堤坝。
来源:田田聊影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