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 月 18 日是电影《731》首映,首日票房就突破 3 亿,一口气打破了包括“单日放映场次”,还有“首映日票房占比”在内的多项中国影史纪录。
【“未经授权,禁止搬运,违者必究”】
9 月 18 日是电影《731》首映,首日票房就突破 3 亿,一口气打破了包括“单日放映场次”,还有“首映日票房占比”在内的多项中国影史纪录。
比起这些亮眼的数据,更让观众记在心里的,是首映后主演李乃文说出的那句话:“他们有名字,他们永远在我们的心里。”
这句话刺破了影院里的压抑,让全场瞬间泪崩。
这部被观众称为“今年最难受”的电影,为何能在沉重题材里闯出高票房?电影里怎样的故事?
很多人曾以为,《731》这样聚焦历史伤痛的电影,会是“小众题材”,很难吸引大众走进影院。
可首映日的数据却狠狠打破了这种猜测。工作日的上座率超过 20%,票房占比高达 97%,几乎当天走进影院的观众,都选择了这部电影。
更难得的是,观众的评价里没有“爽感”,只有“痛感”,却偏偏是这份“痛”,让大家心甘情愿为它买单。
观众口中的“痛”,来自电影近乎残酷的真实。
4K 镜头下,冻伤的皮肤泛着青紫,毒气中的受害者挣扎着蜷缩身体,活体解剖时的细节清晰到让人不忍直视。
日军把人当作“圆木”,剥夺他们的名字,只用编号称呼,却在刺刀扎进稻草堆时,让鲜血顺着草秆滴落。
这些画面没有刻意渲染血腥,却比任何夸张的特效都更有冲击力。
有观众在社交平台写道:“已经看过了,尺度太大了,看的超级难受,不是拍的不好,而是太真实了,这部电影的意义太宏伟,值得每个中国人一看。”
观众觉得很真实,正是这份真实,让《731》在上映前就经历了不少波折。
据报道,日本外务省曾多次施压,要求修改片名、删除敏感镜头,甚至试图阻止海外发行。
在国内,也有人以“题材沉重不适合孩子”为由举报,导致电影原定档期被迫推迟,经历了重制调整才得以上映。
可这些阻力,反而让观众更想走进影院。
大家知道,这部电影承载的不是娱乐,而是“记住”的责任。就像有网友说的:“我们买票,不是为了看一场热闹,是为了告诉自己,这段历史不能忘。”
导演赵林山曾说:“我们拍的不是电影,是证据。”
这句话成了观众认同这部电影的核心。比起其他商业片的娱乐属性,《731》更像一堂“必须上的历史课”。
首映现场,有老人带着孙辈来看,边看边悄悄讲解。
有年轻人看完后在片尾的名字墙前驻足,一个个念出那些被遗忘的名字。
这些场景,比票房数字更有分量。它证明,观众愿意为“有价值的电影”买单。
中国人,愿意用自己的方式,守护这段不该被遗忘的历史。
如果说票房和纪录是观众用行动投下的“支持票”,那么李乃文在电影结束后登台分享感受,就是让这份支持扎根在心里的“共鸣点”。
在电影里,李乃文饰演的顾博轩,是个为了寻找怀孕妻子误入 731 魔窟的普通人。
他从最初的迷茫,到看到同胞被当作“实验品”后的绝望,再到最后把生还机会让给年轻狱友,整个角色的转变细腻又克制。
而片尾那句台词,是他在面对无数“编号”时,说出的最朴素也最有力量的话。
在此之前,电影里的受害者大多没有名字,只有“1 号”,“2 号”这样的编号,日军把他们当作没有生命的“圆木”,肆意进行实验。
这种“去人格化”的对待,是 731 部队暴行里最残忍的部分之一。
而李乃文的那句“他们有名字”,是对这种残忍的反驳,是提醒所有人,这些受害者不是冰冷的编号,是有家庭、有故事的普通人,他们的名字不该被历史抹去。
有观众回忆,听到这句话时,影院里原本压抑的抽泣声突然变大,很多人忍不住红了眼眶。
这种眼泪,不是因为恐惧,而是因为共情。大家突然意识到,那些在历史里逝去的人,也曾是像我们一样的鲜活生命。
就像电影片尾,3513 个受害者的名字缓缓爬满大屏幕,没有背景音乐,没有旁白,只有一个个名字在黑暗里闪烁,成了全片最催泪的部分。
除了李乃文,这部电影里的演员们都在用尽全力“还原历史”。
姜武饰演的王永章,从一个只想活下去的普通小贩,到最后试图反抗的觉醒者,他蜷缩在角落痛哭的场景,让很多观众跟着掉泪。
王志文饰演的杜存山,内心充满挣扎,却最终选择用生命揭露日军的谎言,他的冷静里藏着无尽的悲凉。
更让人敬佩的是,这三位主演都是零片酬出演。他们知道,这部电影不是为了名利,是为了替那些逝去的人“说话”。
电影里有个细节,孙茜饰演的林素贤被迷晕后送上手术台,活体解剖的场景让影院里响起一片压抑的抽泣声。
电影里的残酷,不是故意让观众难受,因为真实的历史比这更残酷,电影展现的只是冰山一角,还有更多真相等着被揭开。
《731》的意义,就是用这种“难受”唤醒大家的敬畏。敬畏历史,敬畏那些逝去的生命。
如今,《731》的票房还在上涨,希望这部电影最终有一个好票房,看的人更多些。
这部电影记录了历史,也让曾经在日军中的受害者终究被人看见,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我们必须守护的记忆。
勿忘历史,才不会重蹈覆辙。
来源:黄律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