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部电影挖出大量“心怀歹念”的人,说的就是最近的《731》,它不是一部普通的电影,还没有上映的时候就已经是舆论不断了,上映之后的这场舆论潮也是意料之中的事,不过舆论归舆论、差评归差评,这部影片确实是大赚。
[浮云]《731》的上映不仅仅是让我们再一次直面残酷的历史,同时也炸出了一片“牛鬼蛇神”,仅一天时间这些人就坐不住了。
评论区充斥着大量的差评,如果都是在讨论剧情和观感还好,但偏偏有人将话题引向了敏感的领域,这些人的目的也太明显了。
为什么《731》会有这么多的差评?这些统一格式的差评到底是想做什么?
历史真相为何“差评如潮”
一部电影挖出大量“心怀歹念”的人,说的就是最近的《731》,它不是一部普通的电影,还没有上映的时候就已经是舆论不断了,上映之后的这场舆论潮也是意料之中的事,不过舆论归舆论、差评归差评,这部影片确实是大赚。
票房一路高歌猛进,从预售破亿到公映后迅速突破两亿大关,首日双平台的票房预测甚至冲到了惊人的13亿,热度空前,但就如上文所说,这部影片带来的争议也不小,导演赵林山花了整整十一年时间,才把《731》搬上银幕,结果却没落下什么好名声。
在筹备期间,他的团队用了六、七年时间跨国取证,足迹遍布哈尔滨和日本,翻阅了超过8000页的解密档案,看了400多小时的原731部队队员的影像资料,还采访了多位幸存者的后人。
他不止一次地说,自己不是在“拍电影”,而是在“记录历史”,力求每个细节都“有史可依”,可谁能想到,影片公映后最先被拿来猛烈攻击的,恰恰是这些经过考证的“历史细节”,一些网友的批评直指片中“马路大”的待遇。
有人质疑为什么这些被当成实验品的俘虏还能穿着干净的衣服?伙食里竟然还有大米、鸡蛋,甚至苹果?毕竟二战时期物资匮乏,集中营里更是惨不忍睹,为什么这些被日本人看做是试验品的人能有如此好的待遇?
还有人揪住片中那位位高权重的女军官不放,在那个年代的日军体系里,一个女性怎么可能爬到如此高的位置?这不符合“常识”,然而这些在观众脑中的“常识”,却与真实历史相差很远。
那个时候的优待,其实是日军精心设计的双重伪装,穿得好、吃得好,一方面是为了欺骗外界,营造一种人道主义的假象,另一方面是为了把“实验品”的身体养好,让实验数据更“精准”。
至于那个干净整洁到不像话的实验环境,也并非导演的美化,历史上的731基地是按照当时日本国内最高规格的医院标准建造的,因为那些泯灭人性的实验对卫生条件有着极为苛刻的要求,罪恶之地未必就一定是肮脏的。
从种种差评来看真的觉得现在的电影很难拍,重塑历史就是要无限制接近史实,但有些时候真实的历史反而更夸张、更不符合常理,现在电影的窘境就是“能做到贴合事实”,却被扣上“不真实”的帽子,观众想要的究竟是符合想象的剧情,还是历史的真相?
怎么拍都是错
描绘731部队的暴行,尺度是绕不过去的坎,而《731》恰好就卡在了这个“两头不讨好”的尴尬境地,电影还没上映,举报信就已经铺天盖地,理由就是“画面过于血腥暴力,可能误导未成年人。”
但其实为了能顺利公映,影片已经忍痛删减了部分镜头,即便如此,它保留下来的冲击力依然巨大,在路演现场,饰演角色的老戏骨李乃文数度情绪失控泪洒当场,发自内心的为那段历史的残酷而感到心痛,演员孙茜也哽咽着说这部电影可能会成为很多人的“童年阴影”。
当电影真正面向大众后,一些观众走出影院,留下的评价却是“不够刺激”、“没有多少实验镜头”,他们似乎期待看到更直接、更赤裸的血腥场面,认为影片的镜头处理不到位,看着不够解气。
但一边的评价则是“太血腥”,艺术创作的伦理还真是不好拿捏,还原历史的尺度到底应该如何定义?《731》的左右为难将会让未来中国电影更加畏首畏尾,一部讲述历史的电影好像并不是讲好故事就行了。
差评大军格式一致,是谁在操控
如果说上述争议还属于站在正常角度的批评,那么接下来要看到的可就没有这么“理智”了,影片公映后,口碑迅速两极分化,某平台的评分在短时间内从9.2分掉到了8.9分,与此同时,网络上开始涌现大量格式统一、措辞相似的差评,很多甚至是一字不差的复制粘贴。
而且发表这些差评的账号,大多是近期才开始活跃的“新号”,这种高度同质化、模式化的行为,很难不让人觉得是有人“故意为之”,他们的言论不像是个人的观影感受,总让人感觉是有人在背后操纵着一切。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影片在筹备期间遭遇的巨大压力,当时干扰《731》上映的人不计其数,甚至有人在社交平台公开抵制《731》,日本也发出过多次抗议,再看现在《731》经历的差评潮,似乎与当年的外部压力遥相呼应。
一些人开始巧妙地带节奏,把话题引向“这是在煽动仇恨”、“老是旧事重提没意思,要向前看”,试图用这种方式消解电影本身的警示意义,这已经不是一场关于电影好坏的讨论了,完全变成了一场围绕历史的舆论攻防战。
其实《731》所遭遇的一切,或许正是它的宿命,它不仅仅是在银幕上重述一个遥远的故事,更是在现实中让我们深思要如何记忆、如何讲述、如何捍卫历史,电影里有一句贯穿始终的台词——你若记得,我便活过。
无论外界的噪音多么嘈杂,无论舆论的迷雾多么浓厚,这部电影的上映本身就是一次胜利,它迫使整个社会去直面那段我们不愿提及却绝不能遗忘的历史,它努力将这段属于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记忆推向世界,让它成为“世界的记忆”。
导演说拍这部电影不是为了煽动仇恨,而是为了让人们了解历史、铭记历史,从而防止悲剧重演,所有关于《731》的讨论都应该回归到历史本身,电影只是一个引子,它所引发的清醒、思考与警惕,才是它出现的目的。
信息来源:来源:小爱侃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