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句台词,深深扎进人心。就在哈尔滨的首映现场,演员们一度哽咽,导演也多次眼眶湿润。可是谁能想到,这部花了11年时间打磨、讲述731部队暴行的电影,竟然在正式上映后,遭遇了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两极分化口碑。
“放心吧,天堂,不会再有日本人了。”
一句台词,深深扎进人心。就在哈尔滨的首映现场,演员们一度哽咽,导演也多次眼眶湿润。可是谁能想到,这部花了11年时间打磨、讲述731部队暴行的电影,竟然在正式上映后,遭遇了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两极分化口碑。
大家还记得前不久的《南京照相馆》吗?那部电影初上映时票房火爆,热度直接拉满。而这部《731》,本来也是一路高歌猛进,9月17日刚首映,预售票房就冲到了1个亿,成绩亮眼得让人拍手叫好。可是没想到,到了918这个特别的日子正式公映,网上评价却两极分化。有人哭着跟身边朋友推荐,有人却说画面细腻得让人怀疑真实性——甚至怀疑到“是不是在洗白历史”?
你说气不气人,鸡蛋、苹果、白米饭这些在战争时期极其稀缺的物资,电影里竟然给所谓“犯人”吃得不亦乐乎。于是,有观众直呼:“这哪里是731,这简直是军营美食节目!”还有人对片中那位女军官很有意见,说什么那个年代哪可能会让女性担任高位?更离谱的是,还有人吐槽731基地拍得太干净,根本不够“衬托”日军的邪恶......这些槽点,乍一听还有鼻子有眼,可认真一想,真是这么回事吗?
实际上,导演早就给这些争议点作了解释。电影为了还原真实,参考了8000多页的解密档案,查阅400多个小时的影像,还跨国取证11年。就拿“干净整洁”的环境来说,这确实对得上史实——当年731部队按照日本最高规格建造,哪怕是厕所都用抽水马桶。至于“女军官”,有没有可能历史上真实有这么一个角色?但话说回来,这些人物细节需要上升到抨击整个电影的程度吗?
不过,不少网友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一位细心的影迷发现,某些平台上出现了大量相似度离谱的“洗稿差评”。账号风格统一,内容几乎一字不差。这种操作,让人不得不联想到所谓的“黑公关”。更别提之前还有某国外务省抗议电影内容,再结合这些突如其来的恶评队伍,背后是否另有推手呢?有时候,这样的质疑还真是合理。
当然,争议归争议,《731》的立意和价值并不完全由票房决定。它承载的不仅是悲痛回忆,也是国家历史的一部分。日本作家森村诚一曾真实记录过731部队的种种暴行,比如“人体干燥实验”,把活人置于高温下烘烤直到脱水,只为计算出“人体含水量78%”这种冷冰冰的数据。每一个试验数字背后,都是残忍的血肉之躯——我们今天哪怕看个电影都会觉得揪心,可那些亲历者,得多绝望?
所以,这部电影最重要的目的,不是让你奉为神作,而是提醒所有人——历史不能忘记。片尾那句直戳灵魂的话,“你若记得,我便活过”,更是一针见血地点出了主题。不管你喜不喜欢电影的表达方式,那些饱受苦难的人,永远都应该得到尊重与铭记。
当然,导演的态度也很坚定。他曾说:“我不是在拍电影,而是在记录历史。”这句话,值得很多键盘侠好好琢磨琢磨。拍“冲击力大”的镜头吧,说血腥恐怖;删减了一些画面,又说不够写实。
所以究竟怎么做,才能符合大众的尺度?别忘了,电影已经尽力在兼顾社会责任和艺术表现之间找到平衡。但无论如何,我们要明确一点,回避伤痛,不等于尊重过去。
看到现在,你记住了吗?那些逝去的生命,他们的愿望不是成为谈资,而是希望世人牢记,不要再让同样的苦难发生。如果你的爷爷奶奶们还健在,不妨听听他们的故事。一旦目睹时代的疤痕,就可能更懂得这类作品的意义。今天我们有机会走进电影院,是因为曾经有人,为这一刻付出了全部。
跟现在某些胡乱差评相比,倒是那些走出影院久久落泪的观众,更说明了一切。只有真实的记录,才是对丑恶最有力的反击。
《731》这部电影也许未必完美,但至少,它让我们继续记住了某些东西。如果连这些都不愿想起,那只留下遗忘的空壳,我们曾经的疼痛又算什么呢?
来源:五福雕妹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