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尔多囚犯》:铁窗外的女人,比罪犯更难|观影录

快播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9 07:28 2

摘要:多数犯罪片都爱拍追凶、拍罪犯心理博弈,可 2024 年这部法国电影《波尔多囚犯》(La prisonnière de Bordeaux)偏不。

多数犯罪片都爱拍追凶、拍罪犯心理博弈,可 2024 年这部法国电影《波尔多囚犯》(La prisonnière de Bordeaux)偏不。

它把镜头挪到了监狱高墙外,对准两个女人。导演是帕特里西亚・玛佐,主演有伊莎贝尔・于佩尔 —— 就是那位演了无数经典片的法国女演员,还有阿弗西娅・埃尔奇。

片子 2024 年 5 月 18 日在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露的脸,108 分钟,没讲啥惊天罪案,就拍犯罪之后,普通人咋过日子。

现在评分挺有意思:IMDb5.8 分(442 人评),豆瓣 7.1 分(3139 人评)。这分差,其实就是不同观众对 “犯罪片” 的理解不一样。

平遥影展策展人说它 “在过日子的细节里藏着情绪的弯儿”,这话挺准。它不算激进,但那种憋着的劲儿,能让你看着银幕,想起自己身上的 “枷锁”。

下面就从犯罪片的角度,聊聊这片子特别在哪儿,还有它能给咱们中国同类电影提啥醒。

传统犯罪片,要么拍警察查案,要么拍罪犯怎么干坏事、怎么后悔。监狱顶多是个 “结果地儿”,露个脸就完了。

《波尔多囚犯》完全反过来。

犯罪的事儿压根没正面拍,全靠俩女人的日子片段漏出来:阿尔玛是中产,住大联排别墅,老公因为酒驾撞死人被关了;米娜是单亲妈妈,住廉租房,男人偷珠宝店进去了。

俩人情缘的起点,也不是啥戏剧性场面 —— 就是探监室外面的休息区,偶然碰见了。

一个有钱有闲,一个为生计发愁,本来八竿子打不着,就因为 “男人在坐牢” 这同一个身份,慢慢处成了朋友。

导演帕特里西亚・玛佐没搞啥激烈冲突,就拍日常。

探监的场景特真实:铁栅栏、凉冰冰的金属椅子、一套套规矩,看着就压抑;可俩女人在休息区分杯咖啡、聊两句家常,镜头又暖起来,有点人情味儿。

这种冷和暖的对比,其实就是俩女人的日子:被犯罪圈在 “看不见的监狱” 里,却靠彼此撑着,找着点盼头。

有豆瓣网友 “林间路” 说得特准:“这电影没枪声没追凶,却比好多犯罪片揪心 —— 它拍的是‘犯罪的尾巴’,那些被留在原地的人,咋在碎日子里重新站起来。”

片子里的空间也藏着话。

开头阿尔玛在花店,天花板镜子照出她的影子,一看就知道这女人心里有事,活得挺分裂;她那栋看着特美的别墅,其实就是个 “镀金笼子”—— 有评论说 “监狱拍得倒亮堂,阿尔玛的大房子反而阴沉沉的,她被老公给的日子圈住了,走不出去”。

还有人注意到,阿尔玛家是暖色调,红墙鲜花,可看着空;监狱探视室是蓝黄色,冷得很。这俩地方的对比,其实就是俩女人的心思。

演员的戏也撑得住。

于佩尔演阿尔玛,还是她拿手的 “憋着演”:走路优雅,眼神却远,一看就是被钱和孤独捆住了;有时候又故意做夸张动作,比如第一次带米娜回家,说老公坐牢的事儿时,那劲儿特假,其实是压着情绪呢。

豆瓣有影评说 “于佩尔都七十多了,还是影后级水准,她本来就是中产家庭出身,演这种有钱又孤独的女人,手到擒来,全片节奏都在她手里”。

阿弗西娅・埃尔奇演的米娜就不一样,劲儿更冲:蜷在沙发上的样子、被欺负时咬着牙的劲儿,全是底层女人的不容易。

IMDb5.8 分,豆瓣 7.1 分,这差距不是没原因的。

西方观众看犯罪片,大多想找刺激:得有冲突、节奏快、悬念足。可《波尔多囚犯》慢得很,犯罪的事儿也没说透,他们自然不买账。

有个 IMDb 用户 “FilmBuff1990” 直接说:“这哪儿是犯罪片?就是讲女人的剧情片!没咋推动剧情,人物为啥这么做也没说清,看不进去。”

咱们中国观众不一样。《小偷家族》《何以为家》这种拍边缘人日子的片子,之前就火过,大家对 “不按套路来的类型片” 接受度高,更愿意琢磨片子里的人和社会事儿。

豆瓣网友 “蓝调共和” 说得好:“这片子的价值不在‘讲犯罪’,在‘讲人’—— 阿尔玛和米娜的友谊,不是简单帮个忙,是俩孤独的人互相救。它让你明白,犯罪不光害受害者,连罪犯的家人也跟着遭罪,这种‘两边都疼’的视角,比只说‘谁好谁坏’强多了。”

当然,片子也有争议,优点和槽点绑得特紧。

最受夸的 “阶级对比”,也有人骂。

夸的人说 “没把阶级对立拍得非黑即白,俩不同阶层的女人,咋从陌生到互相理解,拍得细”;骂的人直接怼 “官方说‘不搞二元对立、不敷衍’,结果呢?导演光顾着拍资产阶级贵妇了,米娜跟个符号似的”。

争议最大的是 “宴会戏”:于佩尔没跟米娜说,就叫了一群朋友来家里聚会,米娜一进门就僵住了,手足无措;于佩尔还大方介绍 “这是我朋友”。

有人说 “于佩尔不是不尊重,是真把米娜当朋友,没多想”;也有人说 “她就是没同理心,忘了俩人根本不是一个阶层的,米娜在那儿多尴尬”。

女性主题也吵得厉害。

有人觉得 “俩女人互相帮衬,最后阿尔玛走了,虽然只是刚开始,但已经是好结局了”;也有人骂 “啥女性解放啊?官方吹的‘émancipation féminine’全是虚的,还拍女人闻老公裤子思念这种老掉牙的桥段,导演是 1960 年的,观念太旧了”。

节奏慢也是个槽点。

喜欢的人说 “跟流水似的,不抢戏,就拍日常,舒服”;不喜欢的人说 “太慢了,有的片段明明一句话能说清,非要拍半天,看得犯困”。

其实这争议恰恰说明片子有价值 —— 它没按犯罪片的老规矩来,想在类型里加人文关怀,让犯罪片从 “看个热闹” 变成 “想点事儿”。

有影评人说 “日子能过下去,靠的其实是谎话。真话藏不住,但真话全是碎的、恶心的、疼的,反倒是谎话能让日子接着转”,这话戳中了片子的核心 —— 它没拍光鲜的,拍的是日子里的实在苦。

这些年咱们的犯罪片其实挺出息,《烈日灼心》《暴雪将至》《沉默的真相》,不管是故事还是对社会的思考,都拿得出手。

但有个问题:大多还是拍 “查案”“罪犯后悔”,很少拍 “犯罪之后,其他人咋过”;女性角色也多是 “受害者” 或者 “帮男人的工具人”,比如《烈日灼心》里的伊谷夏,虽然有自己的性格,可还是围着男角色转。

咱们的犯罪片,要么拍警察,要么拍罪犯,很少拍 “罪犯家属”“受害者家属” 这些人。

可这些人的日子,才最能体现犯罪的影响 —— 他们是连接 “罪案” 和 “社会” 的纽带。

片子里说 “人天生自由,却到处是枷锁”,这话没错,犯罪带来的 “看不见的监狱”,比真监狱还难受。

咱们身边其实有很多这种题材:农村有不少 “爸妈坐牢的留守儿童”,日子难,心里也有坎;城里的服刑人员家属,找工作被歧视、被人戳脊梁骨,这些都是真事儿。

要是学《波尔多囚犯》的拍法,拍个《探监班车》:农村妈妈每个月坐长途车去城里看老公,路上跟其他家属聊天,聊各家的难处,顺便拍城乡差距、监狱的规矩。

不用搞啥激烈冲突,就拍日常,照样能以小见大,跟《波尔多囚犯》靠 “探监” 拍阶级差一样。

咱们的犯罪片里,女人要么是 “被欺负的”,要么是 “帮男人的”,很少有自己的故事线。

《波尔多囚犯》里的阿尔玛和米娜,就不一样 —— 她们是主角,有自己的心思和行动。

有人分析她俩的 “突围”:“米娜是硬来,偷画断债,跟拔智齿似的,疼但决绝;阿尔玛是慢慢醒过来,走得诗意,像想通了活法。” 这种不一样的女性成长,值得学。

咱们也能拍:比如《社区矫正日记》,拍个女社区矫正员,一边帮刑满释放的人找工作,一边应对单位的性别歧视、家里的压力;或者《罪后之家》,拍罪犯家属和受害者家属,因为社区活动碰见,从互相恨到慢慢理解,最后一起帮更多 “罪后家庭”。

这些故事里,女人不是 “被动挨苦”,是 “主动扛事儿”,既能打破犯罪片 “男人主导” 的老套路,也能拍女人的韧劲儿 —— 就像《波尔多囚犯》里,“米娜帮阿尔玛醒过来,阿尔玛给米娜钱过日子,俩人互相救”。

咱们有些犯罪片,太想让观众觉得刺激,满屏暴力、悬念,却忘了拍人、拍社会。

《波尔多囚犯》证明,犯罪片不用靠 “强情节”,靠 “走心” 也能打动人 —— 它的价值不在 “让你紧张”,在 “让你共情”。

片子里说 “俩女人都是‘囚犯老婆’,可阶级不一样,苦也不一样:米娜不懂阿尔玛为啥不离婚,阿尔玛也救不了米娜的穷”,这种实在的困境,比任何悬念都戳人。

咱们有这么多现实题材,要是能跳出 “追凶” 的框,肯定能拍出好片子。

比如结合 “扫黑除恶”,拍个《拆迁区的回响》:扫黑之后,拆迁区里罪犯家属和受害者家属咋过日子,通过他们的日常,拍扫黑对普通人的影响;或者拍《少年观护所》,以工作人员的视角,拍未成年犯背后的家庭问题、教育问题,想想 “该罚还是该救”。

这些片子不用拍追凶,就拍日常里的苦和暖,照样能让观众想事儿,让犯罪片从 “娱乐片” 变成 “能留得住的片子”—— 就像《波尔多囚犯》里,“阿尔玛最后走了,却带走了老公买的画,这画又是新的枷锁:女人想真自由,可能得更彻底地抛开过去”。

《波尔多囚犯》不算完美,慢、模糊,有人看得难受,但它的价值比这些缺点大 —— 它打破了犯罪片的老规矩,把 “犯罪叙事” 从 “罪案本身” 转到 “人的日子”,把镜头从 “男人” 转到 “女人”,给犯罪片加了点温柔的人文关怀。

阿尔玛那栋华丽又空的别墅,是她的 “笼子”,也是咱们每个人的镜子 —— 谁没被社会规矩、身份标签捆着?

有影评说 “每个人都是别人的旁观者,看得清,自然想帮、想指路、想替人做决定”,这话提醒咱们,片子拍的不只是俩女人,是每个困在日子里的人。

对中国犯罪片来说,学的不是 “怎么拍家属”,是 “怎么拍人”—— 犯罪片的核心不是 “罪案”,是人;不是 “热闹”,是 “关怀”。

咱们有这么多实在的故事、这么多复杂的人,要是能不盯着 “追凶”,多拍拍那些 “被忽略的人”,多拍女人的 “主动劲儿”,肯定能拍出既有类型感、又有深度的片子。

以后要是中国犯罪片,既能让你紧张,也能让你想起日常的暖;既能听男人的故事,也能听女人的声音;既能看个热闹,也能想点事儿 —— 那咱们的犯罪片就算真成熟了。

就像《波尔多囚犯》里,于佩尔开着车走的背影,看着普通,却亮着光 —— 那是类型片突破的光,也是拍 “人” 的光。

来源:海剑(作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