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9月18日,《731》电影全球上映,头5个小时票房就冲到了2个亿,把之前的纪录甩在了后面。这电影讲的是侵华日军731部队的事,那些可恶的日本人当年在哈尔滨搞细菌战,拿活人做实验,光是1940到1945年就有3000多人被当“材料”,包括中国人、苏联人、朝鲜
今天9月18日,《731》电影全球上映,头5个小时票房就冲到了2个亿,把之前的纪录甩在了后面。这电影讲的是侵华日军731部队的事,那些可恶的日本人当年在哈尔滨搞细菌战,拿活人做实验,光是1940到1945年就有3000多人被当“材料”,包括中国人、苏联人、朝鲜人。导演赵林山拍了十年,跑了好多地方,看了超百万字的资料,就是为了每个细节都有真实依据。
电影里那些场景看得人心里发毛——冻伤实验、毒气测试、活人解剖,观众看了直说“太揪心了”。有个大叔看完抹着眼泪跟我说:“这电影让我想起爷爷说过,那时候东北乡里好多人都不见了,原来就是被他们抓去做实验了。”
不过电影里演的可能还是轻的。731纪念馆的馆长金成民说:“实际上比电影更残酷,很多资料日本一直藏着掖着,连他们自己都不愿意承认。”这让我想起新闻里日本那些政客,动不动就说“战争赔偿早完了”“历史早就翻篇了”,甚至给战犯立碑。这算怎么回事?明明是杀人犯,还敢这么嚣张?
最讽刺的是,《731》上映选在今天——94年前的今天,日本炸了南满铁路的柳条湖段,借口打起侵华战争。沈阳现在正搞“勿忘九一八”的撞钟仪式,电影上映和活动时间掐得这么准,就是想敲醒那些装睡的人。
导演赵林山在采访里说:“揭露历史是个马拉松,现在才刚出发。”这话让我想,为啥现在还要拍这种沉重的电影?因为有些事真不能忘。就像片尾那些没名字的受害者名单,看着特别扎心——他们连个名字都没留下,就那么被当垃圾扔了。
电影里有个细节:主角在731部队遗址捡到半张照片,画面最后定格在照片上模糊的人脸。我觉得这是导演在问大家:那些人也是爹妈养的,也是孩子,凭什么就这样被抹掉?
现在网上吵翻了,日本人否认历史,说我们是“炒作”“反日”。有啥好反驳的?电影里那些证据明摆着,实验台、手术刀、受害者的衣服,哪样是假的?要是他们真有诚意,先把藏着的档案公开了再说。
说实话,看电影时我手心直出汗,不是害怕,是憋屈。为啥要到今天还要为历史辩护?为啥要等到受害者后代老了、死了才承认?导演说电影不是为了仇恨,但我真觉得,不痛恨这些人的恶行,怎么对得起那些被活活解剖的人?
现在最期待的是片尾字幕提到的“更多档案将公开”。听说赵林山团队从俄罗斯、蒙古那边又找到了新证据,要是真能揭露更多真相,那些装糊涂的日本政客还能嘴硬吗?
网上有年轻人评论:“这电影让我想起课本里学的‘九一八事变’,但课本没敢写这么细。”这话让我后怕,历史课要是只讲时间地点不讲细节,孩子们怎么记住教训?
最后想说的是,看电影不是为了记仇,而是为了提醒自己:和平的日子真不是天上掉的。片子里有句台词:“别等到我们都死了,那些鬼魂还在等答案。”这话让我背脊发凉——如果连答案都不让找,那以后会不会有更多“731”?
电影结尾放了一段老影像:731部队遗址如今成了纪念馆,一群日本学生在参观。有个学生问导游:“他们当时是不是疯了?”导游没回答,沉默特别刺耳。我猜答案就在电影里,在那些泛黄的档案里,也在每个选择要不要直面历史的人心里。
导演说这不是结局,是开始。我明白了,这部电影像把刀,不是用来伤人,是劈开蒙在历史上的黑布,让那些被捂着的伤口晾在阳光底下。至于真相什么时候全说出来,或许得等更多像赵林山这样的团队,把尘封的档案一块块挖出来。
现在电影院门口,好多年轻人排队看第二遍。有人问我:“看完是不是特别爱国?”我说:“与其说是爱国,不如说是怕。”怕历史重演,怕那些人又开始说“这是过去的事了”。
这电影让我最生气的,是日本人现在还敢恬不知耻。他们说“这是中国人的叙事”,可731部队遗址在哈尔滨,证据就在那儿,哪天他们敢派人来实地调查?不敢,因为他们心里有鬼。
电影里演到解剖室场景时,前排有个小女孩突然哭了:“妈妈,为什么坏人可以这样?”她妈妈搂着她说:“所以你要记住,永远别让他们有伤害你的机会。”这句话说得真对。
说到底,《731》就是一面镜子,照出历史的疤,也照出现实里那些不愿承认的人。导演说要和“遗忘”赛跑,但我觉得得先和那些“美化”的声音赛跑——要是连真相都不让说出来,还怎么跑?
现在就等日本那边的反应,会不会再出来个政客跳脚骂“不实”?反正我们手里攥着证据,时间越久,真相反而越清晰。最后想说的是:别让731变成又一个“被遗忘的战争”,因为那些没名字的人,值得一个答案。
来源:沸点温度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