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9.18抗日战争纪念日遇上《731》电影成功上映的真实感悟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8 19:24 3

摘要:九月的风,已带了些许凉意。当钟声再次敲响,整个民族的目光投向那段被血与火浸透的历史。九月十八日,这个刻在中国人集体记忆中的日子,今年却多了一重特殊的意义——一部关于731部队的电影选择在这一天上映。这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一次记忆与遗忘的角逐

九月的风,已带了些许凉意。当钟声再次敲响,整个民族的目光投向那段被血与火浸透的历史。九月十八日,这个刻在中国人集体记忆中的日子,今年却多了一重特殊的意义——一部关于731部队的电影选择在这一天上映。这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一次记忆与遗忘的角逐。

电影作为一种现代仪式,承载着远超娱乐的功能。它不只是光与影的艺术,更是记忆的载体、情感的媒介、历史的讲述者。选择在九一八这个象征性的时间节点上映这样一部特殊题材的电影,构成了一种双重叙事:银幕上讲述的是历史故事,银幕外则是民族记忆的当代建构。电影院暗下来的那一刻,观众进入的不仅是一个故事空间,更是一个历史场域,一次集体悼念。

731部队的历史,曾长期游走于民族记忆的边缘地带,几乎成为“被遗忘的大屠杀”。这种遗忘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力量角力的结果。战后冷战格局的迅速形成,美国为获取细菌战数据而与战犯做的交易,再加上日本官方长期以来暧昧不清的态度,共同构成了一个“沉默的阴谋”。记忆在这里遭遇了有组织的遗忘,历史真相被系统性遮蔽。

然而,民族记忆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它总会寻找表达的缝隙。从1980年代日本作家森村诚一《恶魔的饱食》的出版,到中国各地逐渐建立的纪念馆,再到如今这部电影的公映,被压抑的记忆不断回归。这种回归不是简单的历史重温,而是对历史解释权的争夺,是对遗忘政治学的抵抗。

九一八与731部队在时空上的交汇,构成了一个更为复杂的历史坐标系。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日本对中国全面侵略的开始;而731部队的细菌战研究与实验,则是这场侵略中最为隐秘而残忍的组成部分。将这两条历史线索通过电影上映的方式交织在一起,产生了一种记忆的叠加效应——不仅记住了战争的开始,更记住了战争中最极端的罪恶形式。

这部电影选择在九一八上映,提示我们记忆政治学中的一个重要转变:从纪念战争的宏观叙事,转向关注战争受害者微观经历;从聚焦前线战场的英雄史诗,转向揭露后方实验室的人间地狱。这种转变不是要替代传统记忆,而是对民族苦难记忆的必要补充,使历史图景更加完整而立体。

观看这部电影,成为一种当代的纪念仪式。电影院里,陌生人坐在一起,共同面对民族最创伤的记忆。黑暗中,银幕上的光影映照在观众脸上,历史与现实在这一刻交汇。这种集体观影体验,建构了一种情感共同体,实现了记忆的代际传递。年轻人通过镜头语言接触历史,老人们通过影像重回记忆,不同世代在黑暗中完成了一次无言的对话。

值得注意的是,这部电影的上映本身就是一个信号,标志着中国社会在历史记忆领域的自信与成熟。我们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历史叙述,而是主动参与全球记忆空间的建构;不再局限于受害者视角的控诉,而是致力于人类文明层面的反思。这种转变的意义远超电影本身,它展现了一个民族在走向未来的过程中,如何以更加从容而自信的态度面对过去。

九一八的钟声年年响起,但每年的回响都有不同的含义。今年,因为一部电影的上映,这钟声里多了一重历史的回音。我们纪念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守护真相;我们凝视黑暗,不是为了沉浸痛苦,而是为了珍惜光明。这部电影选择在九一八上映,提醒我们:记忆不是过去的囚徒,而是未来的灯塔;历史不是封存的档案,而是永不停息的对话。

当灯光亮起,电影结束,观众走出影院,看见的是九月的天空。同样的天空下,曾经发生过惨绝人寰的暴行;同样的天空下,如今的人们能够自由地讨论、记忆和反思。这一转变本身,就是对历史最好的回答,对记忆最有力的传承。

来源:五福临门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