捞舆 | 《731》热映:让历史“开口”,让真相永存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8 19:14 3

摘要:今天,是九一八事变94周年纪念日,以侵华日军731部队为题材的电影《731》正式在国内上映,随后还将跨越山海,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加拿大以及韩国上映,未来会陆续登陆更多其他国家院线,带着一段沉重的历史,让世界听见看见。

□大众新闻特约评论员 孔德淇

今天,是九一八事变94周年纪念日,以侵华日军731部队为题材的电影《731》正式在国内上映,随后还将跨越山海,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加拿大以及韩国上映,未来会陆续登陆更多其他国家院线,带着一段沉重的历史,让世界听见看见。

零下30摄氏度的哈尔滨平房区,寒风似还裹挟着“马路大”(日语“圆木”,专指731部队的实验受害者)的呻吟,穿透银幕直抵人心。时隔数十年,那些被抹去姓名、深埋于历史尘埃中的冤魂,终于再次借由影像“开口说话”。

这部耗时十年筹备的作品,特意选择在“九一八”这个镌刻着民族苦难的日子上映,让日本关东军驻满洲第731防疫给水部队(简称731部队),在我国东北地区实施细菌战、研制细菌武器、开展活体人体实验的罪恶行径,再一次被记起、被看见。这不仅是一场以光影为媒的历史追责,更是一次对民族记忆的郑重守护。

731部队的昭昭罪行,并非历史教科书上的抽象表述,而是哈尔滨731罪证陈列馆里,3000余件实物、10万份档案所拼凑出的人间炼狱。生锈的实验器械、泛黄的受害者名录、凝固着血泪的实验报告,每一样都在诉说曾经的惨烈。

可多年来,历史虚无主义的浊流从未停止侵蚀。有人刻意将731部队粉饰成“防疫给水”的正义模样,有人恶意质疑活体实验的真实性,更有势力通过舆论操控,妄图消解其反人类的本质。而《731》的价值,就是用影像重现一条条铁证如山的“证据链”,将上述谎言一一击碎。

影片里的每一个场景、每一组镜头,都带着历史的厚重。大到731部队核心建筑四方楼、“特别移送”的火车车厢,小到冻伤实验中逐渐发黑坏死的肢体、病菌注射后肿胀溃烂的皮肤、解剖台上泛着寒光的器械,每一处皆源自幸存者的泣血证词和尘封档案的详实记载,经过历史学者的严谨考证、法医的专业核验。

当婴儿的啼哭声响彻放映厅,伴随着童谣,深入骨髓的绝望令人感到生理性疼痛。随着这些极端折磨的细节被一一还原,实验数据背后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被具象化,“历史已过”“无需较真”的论调不攻自破。影像的力量彰显无遗,其将抽象的“罪行”转化为可感知的痛苦,让历史真相从档案馆走进公众视野,成为不容篡改的集体记忆。

优秀的历史题材作品,从不止步于陈列苦难,更要带着观众穿透苦难,叩问人性与文明的深层意义。《731》没有落入“以暴制暴”的叙事窠臼,而是用三个维度的视角,搭建起回望历史的立体框架。

从受害者视角看,是普通人在绝境中对尊严的坚守。有人用指甲在冰冷的墙壁上刻下自己的实验编号,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偷偷传递罪证,用微弱却坚定的反抗,守护着人性里不灭的微光。从施暴者视角看,是理性泯灭的沉痛警示。曾经怀揣医学理想的研究者,如何在权力失控与伦理崩塌的漩涡里,一步步沦为双手沾满鲜血的杀人恶魔。而从旁观者视角看,是沉默代价的深刻反思。那些明哲保身的妥协、事不关己的回避,最终都成了暴行的“帮凶”,让罪恶得以蔓延。

《731》超越了苦难化叙事,没有将受害者塑造成等待被拯救的、被动承受暴行与屈辱的符号,而是通过微观的视角挖掘人性思考,聚焦战争对普通人身心的双重吞噬。

影片中最令人动容的,当属孙茜饰演的怀有身孕的医生林素贤。她既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也是亲身承受苦难的受害者,多重身份让她的挣扎与坚守更具穿透力。这种对“个体记忆”的细致打捞,让观众认清731罪行不仅是对一个民族的伤害,更是对人类文明底线的践踏、对所有生命尊严的漠视。

选择“九一八”这个特殊节点上映,让《731》从一部电影,升华为一场庄重的“纪念仪式”。防空警报的余音还在城市上空飘荡,观众走进影院,在黑暗中凝视这段苦难历史时,个体的观影体验便与民族的集体记忆产生了强烈共振。此刻的银幕,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连接着个人与民族。

或许有人会疑惑:“和平年代,为何要反复触碰这些伤痛?”片尾给出了最有力的回应:3000多个受害者的名字在银幕上滚动,整整持续了三分钟,每一个名字都承载着一段不该被遗忘的生命轨迹。而影片最后两行静静流淌的字幕——“这里,无人生还”“若记得,我便活过”,更将这份铭记的意义推向深处。

当某些国家仍在为战犯立碑、试图美化侵略历史,历史虚无主义仍在暗处涌动、企图模糊真相时,《731》这样的作品,就是守护真相的灯塔,是抵御遗忘的坚固屏障。

《731》的上映,是一次对历史的“补课”,补上不该被遗忘的细节,唤醒可能沉睡的记忆;更是一场对文明的“宣誓”,昭示我们不会让罪恶被掩盖,不会让苦难被淡化。唯有铭记伤痛、坚守真相,才能真正懂得珍惜和平、坚定走向未来。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