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一个很火热的话题:到底要不要看《731》,这本质上并非简单的娱乐选择,而是一场关于历史认知、人性反思与文明责任的价值抉择。这部聚焦侵华日军731部队罪行的电影,承载着远超普通影视作品的重量——它既是对3000多名无名义勇军受害者的告慰,也是对人类文明史上“
最近一个很火热的话题:到底要不要看《731》,这本质上并非简单的娱乐选择,而是一场关于历史认知、人性反思与文明责任的价值抉择。这部聚焦侵华日军731部队罪行的电影,承载着远超普通影视作品的重量——它既是对3000多名无名义勇军受害者的告慰,也是对人类文明史上“反人道”黑暗一页的严肃复盘,其观看意义早已超越“好看与否”的娱乐评判,指向更宏大的格局与更深刻的追问。
从历史维度看,观看《731》是对“记忆责任”的主动承接。731部队在二战期间实施的活体实验、细菌战研究等罪行,并非遥远的“历史故事”,而是有大量文献、实物与幸存者证词佐证的真实苦难。然而,多年来部分势力试图淡化、否认这段历史,甚至将罪行包装为“科学研究”,导致全球范围内仍有许多人对这段历史认知模糊。当这部电影走向全球银幕,它承担的是“历史传声筒”的角色:镜头下冻伤实验的残酷细节、受害者绝望的眼神、实验记录里冰冷的数字,不是为了渲染血腥,而是为了打破“历史虚无主义”的迷雾,让不同国家、不同代际的观众明白:有些苦难不能被时间掩埋,有些罪行必须被永远铭记。选择观看,便是选择成为“历史的见证者”,用个体的关注对抗集体记忆的褪色,让这段历史不再是书本上抽象的文字,而是能触动灵魂的“鲜活警示”。
从人性维度看,《731》的价值在于倒逼观众直面“恶的根源”,而非简单的“善恶对立”。优秀的历史题材作品,从不满足于将反派塑造成“非人的恶魔”,而是会揭示“普通人如何沦为暴行的参与者”——731部队的成员中,不乏受过高等教育的医生、科学家,他们为何会背弃希波克拉底誓言,将手术刀变成屠杀的工具?电影若能深入挖掘这一问题,便超越了“控诉”的表层,进入了对人性复杂性的探讨:当个体被极端主义思想裹挟,当科学脱离了伦理的约束,当权力失去了监督的制衡,人性中的“恶”便可能被无限放大。观看这样的电影,不是为了滋生仇恨,而是为了警醒自己:每个普通人都可能成为“恶的帮凶”,唯有坚守伦理底线、保持独立思考,才能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这种对人性的反思,远比单纯的“情绪宣泄”更有价值,也更能培养观众的“同理心”与“批判性思维”。
从文明维度看,《731》的全球上映,是对“人类共同价值”的一次重申。电影中,受害者不分国籍、不分种族,他们的痛苦是全人类的痛苦;而反对暴行、追求正义,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
当中国导演用电影语言将这段历史呈现给全球观众,本质上是在发出一个信号:历史问题不是某个国家的“内部事务”,而是关乎人类文明走向的“共同课题”。
观看这部电影,便意味着认同“文明必须拒绝暴行”“正义不分国界”的价值共识——它让观众明白,我们反对的不是某个国家的人民,而是任何形式的反人道罪行;我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构建一个更安全、更公正的世界,让“731式”的悲剧永远不再发生。这种超越民族、超越地域的格局,正是《731》作为全球上映作品的核心价值所在。
当然,我们也需理性看待电影的“局限性”:任何艺术创作都无法完全还原历史,电影可能会为了叙事节奏简化某些细节,或加入艺术化的表达。因此,观看《731》的同时,更建议观众结合史料、纪录片等多元信息来源,形成对历史的完整认知,避免将电影等同于“历史本身”。
但这并不影响电影的价值——它的作用是“打开一扇门”,吸引更多人主动去了解、去思考这段历史,而不是“关闭一扇窗”,用单一视角垄断历史解读。
所以,是否观看《731》,取决于我们希望从电影中获得什么。若追求的是轻松的娱乐体验,它或许不是最佳选择;但若是希望承担历史责任、反思人性本质、践行文明使命,那么观看这部电影,便是一次有意义的“精神之旅”。它让我们在黑暗中看见光明——不是电影给出了光明,而是无数受害者的抗争、无数正义者的坚守,让我们相信:即便人性有黑暗的一面,文明的火种也永远不会熄灭。而守护这团火种,正是每个有良知的人应有的格局。
来源:小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