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上映不到一天,恶心的一幕出现,网友:实验室太干净拍的太假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8 16:51 2

摘要:千呼万唤,终于等到了电影《731》上映的这一天,但是电影刚上映不到一天,就有不少“喷子”站出来说这部电影拍得不好,太假了。

编辑|影子红了

文|影子红了

千呼万唤,终于等到了电影《731》上映的这一天,但是电影刚上映不到一天,就有不少“喷子”站出来说这部电影拍得不好,太假了。

这部电影没有回避任何残酷,它就是要让你疼,当银幕上出现“干燥实验”时,一个活生生的人被烤成干尸,只为测定人体含水量,这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数字,而是一个生命的惨痛终结。

这种直白,是对历史麻木感的一次猛烈撞击,731部队的恶魔们,从不把受害者当人看。

他们用一个代号“圆木”(マルタ)和一串冰冷的编号,就抹去了一个人全部的身份和尊严。

电影就是要对抗这种非人化的暴行,把被物化的生命重新还原为一个个曾经鲜活的个体,所以当孙茜饰演的孕妇被活体解剖时,那种撕心裂肺的痛感穿透了银幕。

创作团队甚至在海报上明确标注“未满18周岁请谨慎观看”,他们清楚地知道这种冲击力。

但支持者们说,电影连真实历史的十分之一都没拍出来,这种呈现是一种克制的“必要之恶”。

更讽刺的是,有人抓住“实验室太干净”这一点来攻击影片虚假,但这恰恰是导演最深刻的用心。

窗明几净、器械整洁的环境,与其中发生的肮脏暴行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难道不正是侵略者表面文明、内里残暴的最好写照吗?

那种极致的伪善,比单纯的血腥更令人不寒而栗。

电影公映不到半天,网络上就涌现出大量精准的负面评论,有人说它拍得“太烂”,有人说它“太血腥”不适合孩子看,但最诛心的一条,是说它在“消费中国人的爱国情怀”。

这些批评的声音很奇特,它们很少质疑历史事实本身,而是集中火力攻击影片的呈现方式和创作动机。

选择在9月18日这个特殊的日子公映,又恰逢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个宏大背景,影片确实被赋予了国家层面的历史教育意义。

上映前,人民日报、央视新闻、新华社等官方媒体纷纷为其宣传,首映礼上甚至有省级领导出席。

这种高规格待遇,让它成了舆论场上的一个靶子,那些质疑“消费爱国”的人,似乎在暗示这一切都是精心策划的商业行为。

然而这种攻击忽略了一个根本问题:如何讲述国族创伤?难道历史题材就必须考虑观众的舒适度吗?

当一部电影试图还原真相的残酷时,用“消费情怀”的大帽子去打压,这本身就是对历史的不尊重。

这场争论,早已超越了电影好坏的范畴,变成了一场关于我们该如何面对自己历史的激烈交锋。

电影之外的战斗

这部电影的诞生,源于一种焦虑,总制片人张望发现,国内外很多年轻人对731部队一无所知,这让他感到恐惧,拍摄《731》成了一场与历史遗忘赛跑的“知识抢救”。

导演赵林山更是将11年的光阴投入其中,他不仅是埋头于故纸堆,更是多次亲自前往731部队首脑石井四郎的故乡取证。

当他听到石井四郎的后人轻描淡写地说出“打人者已忘”时,他感到自己再次被侵犯,这部电影的创作过程,本身就是一场与“遗忘”势力的漫长对抗。

所以电影的意义早已超越了银幕,选择在哈尔滨首映,导演说,这是对逝者的告慰,这不仅仅是一次商业活动,更像一场庄重的仪式,将观影行为本身化作了对亡魂的祭奠。

最震撼人心的是片尾,当3513名实名遇难者的名单缓缓滚动时,整个影院鸦雀无声。

演员李乃文说得好,这部电影就是为了让人们记住,他们是“有名有姓的人”,这是对“圆木”这个耻辱性代号最强有力的回击,是将被剥夺的个体尊严,一个个重新找回来。

很多观众说,看完电影后,不知道该做什么,就“给我爸打了一个电话”,这个微小的细节,或许就是这部电影最大的成功。

《731》不是一部提供答案的电影,它更像一面棱角分明的镜子,照出了历史的狰狞,也照出了当下的众生相,它逼着我们去思考,我们作为后来者的责任是什么。

铭记历史并非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在直面黑暗之后,能更深刻地体会,我们今天的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它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铭记的。

抖音@大象新闻:《731》电影导演:比实验本身更可怕的是实验环境,日本人先每天给受害者提供鸡蛋白米,先体验“天堂” 接着就是“地狱”,对他们好只是为了拿到更好的数据 #媒体精选计划

来源:影子红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