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94周年之际,一部承载民族伤痛与历史真相的电影《731》在中国内地、港澳地区及澳大利亚、新西兰同步公映,次日登陆北美市场,11月将登陆韩国院线,新加坡、马来西亚、俄罗斯、英国、德国、法国等国亦在排片计划中。这场跨越国界的“历史首
2025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94周年之际,一部承载民族伤痛与历史真相的电影《731》在中国内地、港澳地区及澳大利亚、新西兰同步公映,次日登陆北美市场,11月将登陆韩国院线,新加坡、马来西亚、俄罗斯、英国、德国、法国等国亦在排片计划中。这场跨越国界的“历史首映”,以666万“想看”人数、近6400万元预售票房的纪录,掀起全球对反人类罪行的集体反思。
血色档案:被掩盖的“死亡工厂”真相
影片聚焦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在哈尔滨平房区的暴行:这座占地6平方公里的“死亡工厂”,以“陶瓷细菌炸弹”“冻伤实验”“母婴感染实验”等反人类手段,造成数十万平民死亡。原部队成员胡桃泽正邦供述,其参与活体解剖超300人,日均完成3例任务;俄罗斯档案披露的军医证词显示,冻伤实验导致受害者“肢体坏死脱落,内脏破裂”。更令人发指的是,731部队将婴儿注入霍乱菌、母亲暴露于毒气,36小时内致母子双亡。
导演赵林山耗时十年挖掘史料,剧组辗转中日两国查阅超百万字文献,复刻1943年劳工工具,特邀731罪证陈列馆馆长金成民担任历史顾问。姜武为饰演被实验农民,短期减重15公斤,赤脚行走片场;王志文研究军医日记,构建“道德崩溃模型”,通过颤抖的手术刀与空洞眼神,揭示战争对人性的异化。
克制的暴力美学:用0.3秒镜头击穿心灵
面对敏感题材,导演选择“意象化暴力”:冻伤实验仅以0.3秒闪回呈现,转而通过受害者颤抖的手部特写、血指纹染红的实验记录纸传递暴行。这种“缺席的残酷”设计,既避免猎奇化,又让观众在窒息感中感受历史重量。例如,焚尸炉温度计刻度骤降、毒气室母亲护住婴儿的骨骼剪影,用留白激发想象,被影评人誉为“手术刀般的精准”。
影片采用多线叙事:姜武饰演的劳工从私仇升华为保护实验数据,王志文饰演的军医在善举与冷漠间撕裂,林子烨饰演的孤儿以纯真视角误认尸体为“稻草人”。三条线索拼贴出“抵抗伦理光谱”,映射历史上真实的路线分歧。
全球首映:666万观众用指尖守护历史
截至上映前,猫眼、灯塔双平台“想看”人数突破666万,超越《唐人街探案3》创下的纪录,预售票房近6400万元。武汉多家影城透露,近期频繁接到单位包场咨询,显示社会对历史教育的重视。
然而,影片上映之路充满争议。2024年预告发布时,不明势力以“吓坏孩子”“血腥过头”为由煽动举报,甚至编造“百万网友联名抵制”谎言。对此,家长公开表示:“要带孩子去看,让他们知道和平来之不易”;学者集体发声,强调731罪行早被史料证实,否认即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
国际社会亦给予支持,俄罗斯、韩国等曾受迫害国家认为影片捍卫了“人类共同记忆”。日本网民在社交平台呼吁本国引进影片,直言“我们必须了解历史,向受害者谢罪”。
文明疫苗:在遗忘边缘刻下记忆
影片英文名“EVIL UNBOUND”(罪行无界)直指其普世价值。当上海某教授抛出“731部队不存在”的谬论时,影片用铁证如山的史料和震撼影像击碎谎言。结尾处,老年孤儿向孙女展示实验数据,完成“历史记忆→家族记忆→个体记忆”的传递,让年轻一代在共情中理解历史重量。
正如试映时中学生观后感所写:“痛感是历史的重量。”《731》不仅是对受害者的告慰,更是对国际社会的警示:当科学剥离人性、文明背叛良知,每个人与实验室刽子手的距离可能比想象中更近。
今日,当影院灯光渐暗,666万观众将以肃穆之心走进这段历史。这不是娱乐消费,而是一次与良知的对话,一次对未来的宣誓:愿这部电影成为照亮黑暗的火炬,让“永不重蹈覆辙”的誓言,在人类心中生根发芽。
来源:辉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