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第一波真实口碑出炉,央视发文表态,句句说进观众心坎里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8 14:49 2

摘要:《长津湖》《南京照相馆》都遭抵制,电影《731》的上映一度遥遥无期。

文|元景一

编辑|娱叔

清晨一阵防空警报的长笛拉响,无数国人低头默哀。

都说和平来之不易,为何近年来主旋律电影却屡遭举报?

《长津湖》《南京照相馆》都遭抵制,电影《731》的上映一度遥遥无期。

9月18日电影《731》终于上映,首波口碑已经出炉,央视表态,直戳人心。

盼望着盼望着,上映倒计时3天,各大影院已经陆续给电影《731》排片、宣传。

此时,各大官媒也下场发文表态。

文中称电影《731》即将全球上映,澳、美、加、新等国家和地区都会上映。

不仅直言不讳,16字锐评也表明立场:

“但中国人民揭露历史的决心永不磨灭。”

它不仅是对电影内容的肯定,更是对民族态度的宣示:

无论遭遇多少阻碍,历史的真相都应当被铭记和传播。

走进电影院,不少公司组织全员观看,高举爱国横幅拍照。

影院内关于电影《731》的介绍让人触目惊心,网上已随处可见观众晒出电影票。

首日电影排片24万场,这记录堪比《哪吒2》,电影市场又要迎来新的王者了。

而关于电影第一波口碑,的确没有让观众失望!

首先部分观众的确表达了尺度大,但731部队的罪行本就罄竹难书,任何美化、隐晦都是对我们先烈的不尊重。

其次是电影情节非常考究、实验场景还原非常逼真。

一位来自黑龙江的观众说到:

“80多年前就发生在我身边的事情,没人可以忘记,连尘埃也不能忘。”

731部队以医学研究的名义,切割凌虐着我们三千多同胞的肉体。

电影剧情中的四方楼、编号牌、实验录像带、解剖台,都是根据731遗址陈列馆的资料还原的。

馆长金成民就是这部电影的顾问,还把馆内许多文物借给剧组使用,正是导演的拍摄决心打动了他。

电影的剧情还原了731部队臭名昭著的活体解剖、母婴实验、冻伤实验等场景。

但真实的历史只会被银幕更加残酷,烘干人体、爆破实验等惨绝人寰的事情,却都真实的发生在我们祖辈的身上。

从昨天的首映礼到今日上映,官媒纷纷转发电影《731》为其助阵。

央视新闻还为铁粉送上100张电影票,评论区的声音都是对电影的支持:

“不送票也去看”“不曾忘记历史”。

央视新闻的文章更是句句说进人们心坎里:

“《731》是一份历史的诉状,也是一次对人性深渊的勇敢凝视。”

的确,我们回望历史并非揭开伤疤,去加深仇恨,而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这部电影的上映之路并不顺畅,两次改档,多次遭遇无形阻力。

但人们的爱国情绪无法抵挡,预售票房突破8000万,首日票房预计可破2亿。

这些数字背后,是公众用行动表达的支持。

电影《731》自2024年宣传片放出之后,便陷入舆论争议。

有人质疑这部电影会破坏中日友好关系,影响两国的贸易和外交;

有人担忧影片内容会太过血腥,对儿童心理造成冲击。

这些争议并非空穴来风,但背后折射的,却是一种长期存在的矛盾。

我们是否应该以艺术的形式,直面历史中最黑暗的篇章?

当日本网友被问到侵华战争时,他们的态度是陌生的、仇视的、嚣张的。

日本篡改教科书,他们的青年是集体性的历史失忆,连731部队都闻所未闻,更遑论悔改。

看到日本军人欺凌中国百姓,日本孩子会说:

“对不起,但日本军人太酷了。”

对于国内孩子而言,历史不只是封存在课本上的、静止的一张图像、一个数字。

文化艺术也是历史“活的载体”,能让静止的文字变成可感知的记忆。

我们当今社会的文化艺术,可以以任何一段历史为题材进行创作,人物可以,战争也可以。

它们应该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看到、摸到、讨论到。

正如网友说的那样:

“电影《731》可以绕过儿童,部队731没有绕过儿童。”

而面对“对儿童不友好”的质疑,片方早已明确回应:

影片建议分级观看,未成年人最好在家长陪伴与引导下观看。

一部经过层层审批把关的电影,难免会有艺术加工。

我们需要看到的,不是刺激的画面而是历史的准确还原,这就是对血腥争议的回应。

我们可以为了保护孩子,不让他们去观看暴力血腥的场面。

但是爱国主义教育,是每个中国儿童都应该接受的。

过去的耻辱,忘记了就是一种背叛。

参演《南京照相馆》的高叶也曾在被提问影片尺度过大时坦言:

“电影它就在这里,可以等小朋友们长大再看。”

同样的道理,历史不会因为我们的回避而消失,而让我们的下一代以正确的方式了解历史,才能真正实现铭记与传承。

中国电影市场一直缺乏一部真正深入揭露731部队罪行的电影。

上一部同题材作品《黑太阳731》还是香港导演在1988年完成拍摄的。

当时的技术条件和取材都有限,影响力并不高。

三十多年过去,我们是否还需要这样一部电影呢?

答案是肯定的,它的价值,值得我们等待。

原定于今年7月31日的电影《731》临时撤档,香港却重映了《黑太阳731》,门票很快售罄。

《黑太阳731》的副导演曾坦言,受限于当年的技术,很多历史细节只能靠血腥场面堆砌,却没能讲清 731 部队的犯罪体系。

如今《731》的创作团队用八年时间填补了这个空白。

导演赵林山带着团队跑遍哈尔滨、东京、莫斯科的档案馆,光是手抄笔记就堆了半人高。

团队曾在莫斯科国家档案馆发现1945年苏联红军缴获的《731部队实验日志》。

其中“冻伤实验温度记录”“活体解剖对象编号”等细节,就是成为电影场景复原的核心依据。

这些历史,不值得被讲述吗?

近年来也有许多731部队成员主动为中国提供资料,罪证不断再添,但部分日本人还是选择不正视历史。

都知道731部队的始作俑者是石井四郎,这个双手沾满中国人民献血的恶魔却受到庇护,逃脱了东京审判。

《731》导演赵林山为调查出更多细节,曾去往石井四郎的家乡千叶县。

被问到731详情时,当地人对他极尽嘲讽:

“挨打的人都忘记了,打人的人还需要记得吗?”

而在当下国际环境中,日本右翼势力屡屡试图淡化甚至否认侵略历史。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有些记忆必须被刻入民族的心灵深处。

我们需要《731》这部电影,更需要它传达的一种态度、一种立场。

这种文化意义上的抗争,其价值无法用票房衡量。

取材的艰难与历史的重量让《731》的价值愈发清晰。

731遗址陈列馆馆长 金成民

从争议到共识,电影《731》屡遭波折,正逐步赢得越来越多的理解与支持。

而最有力的认可,来自于官方媒体的发声。

央视的发言,不仅是一种支持,更是一种定调。

它意味着官方认可这部电影的历史意义与社会价值,能够用艺术的方式传递真实,能够在全球视野中讲述中国的历史叙事。

而《731》的上映,不只是一部电影的亮相,台词简单却字字千钧之重。

“天堂不会有日本人了”,是一个民族对历史的承诺:

所有不该被遗忘的伤痛,终将以看得见的方式,刻进每一代人的心里。

参考资料:

央视新闻|《731》将在全球多地上映!解密文件揭露侵略者罪行

观察者网|《黑太阳731》在港重映引关注:满座售罄,官方紧急加映

来源:黄毅来了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