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88年,电影《顽主》上映,结果并不理想,它只卖出116个拷贝,没完成与制片厂签下的利润目标,导演米家山因此被停发两年工资。
一部拍完就赔钱的电影,能影响冯小刚?
1988年,电影《顽主》上映,结果并不理想,它只卖出116个拷贝,没完成与制片厂签下的利润目标,导演米家山因此被停发两年工资。
然而多年之后,冯小刚却在为米家山出书作序时写下这样一句话:“米家山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位导演。”他还说,《顽主》就是他贺岁片的鼻祖,是一次“新时期中国电影的革命性试验”。
一部票房失败、制作过程充满争议的作品,真的能影响一个后来主导了商业电影语境的导演?这并不是一句恭维那么简单。
这不是一场轻松的创作,是一次带着沉重代价的突围
拍《顽主》的时候,米家山并不轻松,他签了一份协议,如果这部电影不能实现50%的利润,就停发两年工资。
背景是,他在拍摄前的几部影片都没收回成本,制片厂对他已心存疑虑。当时制片厂体制仍是主导,拍电影是“单位行为”。这种环境下,他不但要完成拍摄任务,还要向厂子证明自己不是“赔钱货”。
结果,《顽主》虽盈利,却远远达不到合同中设定的利润线,这部电影成了他从峨眉电影制片厂出走的最后作品。
冯小刚说,《顽主》用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解构了长期以来的道貌岸然,这句话听起来轻松,背后却藏着深刻的社会观察。
影片讲的是三位青年创办“三T公司”,专门替人解难、解闷、受过,他们面对的是各种社会角色、荒诞现象、虚假的情感与秩序。这种设定,在今天也许还能引发会心一笑,但在1988年,它就是一种冒险。
更重要的是,这种荒诞背后,有现实支撑,影片最后,他们被勒令停业,几人沮丧地走出办公室,却看到门口排起了长队,这个镜头不是原著里的内容,是导演加上的。
它暗示了什么?这些看似“垮掉”的青年,其实是有价值的,只是当时的体制无法接纳他们。
影片原本改编自王朔的小说《顽主》,但导演米家山还加入了徐星的《无主题变奏》的大量情节,特别是女主角丁小鲁的人物设定。两部小说风格不同,王朔偏语言机锋、碎片化,徐星更注重结构与人物张力。
有人可能质疑,这种拼接会不会让影片失去纯粹性?
但米家山做到了融合,他本人与两位小说家的价值观高度契合:对个人生活的自主追求、对集体干预的反感,贯穿了整部电影,这种“拼接”,反而强化了主题。
很多人把“独立电影”理解成民间、地下,但米家山是在体制内做到了表达独立,这也是《顽主》最大的价值之一。
当时的电影体制仍掌握在主流制作单位手中,《顽主》能上映,与时任电影管理者滕进贤的开放态度有关,但这并不意味着影片是主流导向。
恰恰相反,它用轻喜剧的外壳,讲述了1980年代后期社会转型期的真实焦虑。
比如影片中赵尧舜的角色,实际上是对1988年“蛇口事件”中曲啸等人公开发言的讽刺,影片不再回避争议,而是以喜剧形式解构现实。
《顽主》中有一场长达七八分钟的T台走秀:帝王将相、红卫兵、资本家、比基尼女子同台走秀。现场热闹混乱,看似闹剧,其实藏着导演对1980年代多元价值冲撞的深刻理解。
据导演回忆,这一段就花了影片四分之一的预算,群演都是老话剧演员,片中一句话点破:“现在话剧舞剧团不景气,找他们来!”这一句台词背后,是整个文艺行业转型期的真实写照。
这场戏并不是装饰,而是主旨所在:不同的意识形态、社会角色在同一空间同台表演,正是当时中国社会的缩影。
电影《顽主》中的名场面,一段大约七八分钟的T型台走秀
在票房上,《顽主》是失败的,但从表达方式上,它打破了体制内电影的表达边界。它不依靠宏大叙事、不讲英雄主义,也不靠悲情动人。它选择了用调侃的方式讲严肃的事。
这正是冯小刚后来电影风格的基础:用轻松的方式进入现实,以戏谑的语言打破正襟危坐的叙述。
拍一部“玩世不恭”的片子,本身就是一种认真。
在1988年,这样的表达方式极为稀缺;在35年后的今天,再看《顽主》,它的失败或许恰恰证明了它说出了当时不愿意面对的现实。
来源:老徐述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