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2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即将召开,上海剧团原准备以沪剧《白毛女》参加,但领导认为应创作原创沪剧。编剧们发现红旗沪剧团等上演的《罗汉钱》适合,便决定重新改编,该剧根据赵树理短篇小说《登记》改编。
经典老电影《罗汉钱》是1957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戏曲艺术片。其拍摄背后有许多故事。
1952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即将召开,上海剧团原准备以沪剧《白毛女》参加,但领导认为应创作原创沪剧。编剧们发现红旗沪剧团等上演的《罗汉钱》适合,便决定重新改编,该剧根据赵树理短篇小说《登记》改编。
编剧将剧情发生地点由北方农村改为江南水乡,融入了新中国初期江南农村的风俗习惯和新气象。同时,没有把女主人公小飞蛾处理成悲剧人物,也未将其丈夫张木匠处理成反面人物,还增加了一些细节,使该剧充满生活气息和喜剧色彩。
剧组请来著名电影导演张骏祥执导,他要求唱腔设计多采用民间的沪剧小调元素,让《罗汉钱》的唱腔和音乐充满江南水乡的乡土气息。他还注重人物性格分寸的把握,指导演员丁是娥重新理解并准确演绎了小飞蛾这一角色。
1952年沪剧《罗汉钱》在北京演出大获成功,荣获观摩演出大会的剧本奖、演出奖等多项大奖,还到中南海怀仁堂为中央领导同志作专场演出。1956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将其搬上银幕,由顾而已导演,电影采用故事片样式拍摄,使该剧影响力超越了长江三角洲一带,受到全国观众喜爱。
沪剧表演艺术家丁是娥在舞台上表演时苦于手中没有真的罗汉钱,钱币收藏鉴赏家马定远老人得知后,把自己玩赏多年的罗汉钱赠给了她。后来,丁是娥到中南海给中央领导演出时,手中拿的就是这枚罗汉钱。
来源:陇东漫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