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合拍纪录片从单一的内容制作方式转变为促进国际友好交流和跨文化传播的国际传播手段,全国广电媒体挖掘自身资源禀赋,与香港、澳门等地区,以及其他国家联合制作纪录片,以纪录片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推动我国的国际传播工作取得更好效果。本文通过研究广州市广播电视台近
【作者】关庆强 ( 广州市广播电视台国际传播部副主任)
【摘要】近年来,合拍纪录片从单一的内容制作方式转变为促进国际友好交流和跨文化传播的国际传播手段,全国广电媒体挖掘自身资源禀赋,与香港、澳门等地区,以及其他国家联合制作纪录片,以纪录片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推动我国的国际传播工作取得更好效果。本文通过研究广州市广播电视台近年来的合拍纪录片情况和传播效果,对广电媒体如何通过合拍纪录片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提出策略建议,助力合拍纪录片更好地传播真实、立体、全面的国家形象。
【关键词】国际传播 合拍纪录片 广电媒体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际人文交流已成为搭建和谐世界、增进各国人民相互理解与友谊的关键桥梁。近年来,我国对国际传播给予了高度关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这为我国主流媒体的改革创新提供了清晰的方向,也为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构建多渠道且立体式的对外传播格局提供了重要遵循。优质的节目内容是打开国际市场大门的钥匙,更是广电视听国际传播的核心所在。2024年,全国广电单位秉持内容为王的理念,持续推进节目创新,精心打造精品力作,并通过商业发行、联合制作、联合播出等多样化方式,实现了内容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传播。
一、目前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的发展模式
相较于新闻报道的即时性、电视剧的虚构魅力、娱乐节目的轻松氛围,纪录片以独特的纪实魅力构建起连接全球观众心灵的桥梁,能够直接缩短跨文化交流的距离。同时,纪录片通过深入描摹个体的日常生活图景与情感脉络,能够消解海外观众与叙事主题之间的疏离感,在更具真实感的故事讲述中,也更易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
近年来,中国纪录片持续发挥纪录影像魅力助力文化外交实践,服务国际传播战略,凸显“纪录片外交”的实践活力。中国纪录片主要通过三种方式进行国际传播:首先是商业发行渠道,近年来,中国纪录片的海外出口规模稳定在60万美元上下;2024年,我国面向海外市场开展商业发行的纪录片约100部次,题材聚焦人文历史、特色美食、生态环保及动植物领域,主要覆盖亚洲和欧洲区域。其次,借助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频道,以及《丝路时间》《神奇中国》等海外纪录片展播平台,实现内容传播。再者,通过联合拍摄的模式,让作品登上国际主流纪录片播出平台。当前中国纪录片在国际舞台上的曝光度与日俱增,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通过强化对纪实类节目跨国合作制作的扶持力度,切实推动纪录片创作向国际化迈进,有效提升了中国纪录片的国际传播效能。
纪录片合拍合播依旧是现阶段中国题材纪录片走向国际的重要方向。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是友好往来的象征,更是内容落地传播的关键支撑。相关调研数据显示,合拍纪录片在国际传播作品中占比将近一半。有研究者认为:“主流纪录片在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方面最成功的策略就是中外合作,让作品更具开放性和全球视野。”
二、广电媒体合拍纪录片的人文交流实践与成效
(一)全国各广电机构合拍纪录片的国际传播实践
广播电视播出机构是国际传播的核心力量。各地广电机构充分挖掘自身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制定国际传播政策,策划实施特色鲜明的国际传播项目,收获显著成果。广电媒体在国际合拍纪录片领域具备无可替代的核心优势。作为专业的内容生产者,广电媒体拥有经验丰富的制作团队和先进的影视技术设备,能够保障纪录片从策划、拍摄到后期制作的全流程高品质完成。同时在长期的内容生产实践中,广电媒体形成了成熟的叙事逻辑与视听语言体系,善于将复杂的文化议题转化为兼具思想性与观赏性的影像表达,为合拍纪录片奠定坚实的品质基础。
各地广电媒体的合拍纪录片中不乏优秀作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阿根廷英特格拉文化传媒集团联合拍摄的现实题材人文纪录片《跨越》,全面展现中国和阿根廷两国在科技、经贸、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互动。广西广播电视台与老挝国家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志同道合》聚焦60年来中老两国间友好往来的感人故事和重要时刻,让国际社会看到中老之间深厚的传统友谊。贵州广播电视台与五洲传播中心、USA TODAY团队联合打造纪录片《这一站贵州·热辣“村BA”》,通过“村BA”这一独特文化现象,向世界展示新时代中国乡村的活力与希望。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法国多家纪录片制播机构积极合作,拍摄《神奇的真菌世界》《文明的荣光》《三星堆古老的城市》《中国奇妙之旅》《神奇的中国》等多部纪录片,广东广播电视台与法国欧洲体育频道合拍《凯文罗兰的龙舟奇遇》,这些作品展现了中法两国相互尊重、交流互鉴的巨大诚意。
(二)广州市广播电视台合拍纪录片的传播实践
广州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与开放格局,充分发挥其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和国际化商贸中心的作用,以粤语文化为纽带,融合大湾区多元文化特色,积极打造粤港澳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广州市广播电视台整合粤港澳三地的影视资源,联合开展国际传播项目,推出展现大湾区城市风貌、人文风情和经济发展成就的精品内容。近年来,广州市广播电视台的合拍纪录片形式多样,有为庆祝2024年中法建交60周年,与法国合拍的纪录电影,也有与澳门广播电视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粤剧纪录片,还有由香港导演执导的纪录片项目。
广州市广播电视台的合拍纪录片题材广泛,涵盖历史文化、自然地理、社会民生等多个领域。2024年,为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由广州市广播电视台与澳门广播电视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纪录片《海上生明月 粤韵映濠江》,通过一系列感人至深的故事,展现粤港澳大湾区对粤剧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传承与创新,让全球华人观众感受到粤剧生生不息的生命力。2024年的《从大湾区出发》则是由广州市广播电视台出品,香港著名导演高志森执导的4K超高清纪录片,是一部反映大湾区人文历史和民生发展的纪录片,系列首季共四篇:《大湾区电影篇》《高铁篇》《祖辈篇》及《农业篇》,以海外Z世代的视角对粤港澳大湾区乃至祖国内地进行深入观察与体验。
(三)广州市广播电视台合拍纪录片的传播效果
近年来,广州台借助与境外媒体机构、制作团队合拍的机会,成功将纪录片推向更广阔的国际平台,在国际传播领域不断探索,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2024年,为庆祝中法建交60周年,广州市广播电视台推出中法合拍纪录电影《康熙与路易十四》,展现中法两国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影片在法国中国电影节和第7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完成全球“首秀”,并荣获2024年第20届中美电影节最佳纪录电影奖,入围第3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纪录/科教片提名。《从大湾区出发》在第20届中美电影节、中美电视节上荣获“中美电视节年度最佳电视纪录片”。这些合拍纪录片不仅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了丰富多元的信息,更将粤港澳地区的文化故事和发展成果,通过多元渠道向国际社会进行广泛传播。
1.立体化呈现地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以《从大湾区出发》为例,该纪录片在第20届中美电影节上,引发了国际社会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广泛关注,许多国外观众表示通过这部纪录片对粤港澳大湾区有了全新的认识。在地区形象塑造方面,影片展现了粤港澳大湾区独特的地域特色、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蓬勃的经济活力。通过4位华裔移民后代青年追寻祖辈足迹,在游历粤港澳大湾区的旅途中发掘“宝藏打卡点”,体验中国的飞速发展,展现了粤港澳大湾区在经济发展上的成就,如现代化的城市建设、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等,进一步提升了粤港澳大湾区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2.多维度建构传统文化,促进文化认同
《海上生明月 粤韵映濠江》在文化传承展示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内容呈现上,影片聚焦生于澳门、长于澳门或深受澳门影响的粤剧人,展现他们为推动粤剧发展所付出的努力,体现了粤剧在澳门的深厚群众基础和顽强生命力。同时,通过对《聆听·红线女》展览和《中国戏曲志·澳门卷》等重要资料的展示,探讨了澳门与内地之间深厚的文化联系,增强区域文化认同感。
在制作上,精致华丽的戏服、悠扬婉转的旋律,全方位地展现了粤剧艺术的魅力,加深了人们对粤剧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这部纪录片为传承和弘扬粤港澳大湾区的传统文化提供了生动的影像资料,也向国际社会展示了粤港澳大湾区在文化传承方面的积极作为和丰富成果。
三、广电媒体合拍纪录片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路径和策略
在“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创新开展网络外宣,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的要求指引下,纪录片作为跨文化传播的核心载体,正以其具象化的叙事优势,成为向世界展现中国形象、传递中国声音的重要桥梁。合拍纪录片更是结合多方优势,有效促进了国际传播效能。然而,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变乱交织”的外部环境与“舆论博弈”的传播生态,使纪录片的国际传播面临受众认知偏差、文化折扣效应等多重挑战。因此,在国际传播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广电媒体的合拍纪录片需突破传统传播路径,通过精准的内容设计、创新的叙事策略与多元的渠道整合,提升跨文化国际传播的亲和力与实效性。
(一)跨文化叙事中“他者-自我”视角融合
在国际传播中,为突破“自说自话”的传播困境,避免“他者讲述”对中国形象的误读,合拍纪录片需在“他者凝视”下实现“自我表达”的创新。这一过程不仅是文化符号从浅层罗列到深层解构的升级,更是构建中国故事叙事框架的关键。在国际传播的话语权力结构中,联合摄制的纪录片天然形成一种超越二元对立的“第三方立场”——它通过融合“他者”与“自我”视角,实现文化叙事的破壁。例如,《光阴的故事》《携手丝路》等作品聚焦当地村民、创业者、公务员等多元群体,将被访者的真实述说作为叙事核心,借由“他者声音”增强故事可信度;《从大湾区出发》则以海外Z世代视角切入,通过代际与文化的双重对话,削减跨文化传播的认知隔阂,为国产纪录片开拓国际市场提供范本。
除了创作层面的视角融合,国际传播的效能提升还需借助人际网络的柔性渗透。“桥梁人群”的价值即在这一背景下凸显。这一概念在国际传播中特指沟通内外、兼具文化理解与影响力的群体。正如拉扎斯菲尔德所言,“没有一种媒介比人更能打动他人”,留学生、华裔、跨国工作者、外交人员等“桥梁人群”成为国家形象传播的“活体媒介”。他们对中国的认知与体验形成跨文化流动的“信息流”,而合理激活这一群体的传播效能,可将碎片化的“信息流”沉淀为长效的“影响流”,赵云泽等(2015)指出,这类人群的传播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力”。“桥梁人群”的讲述既是中国故事的鲜活切片,也是国际社会观察中国的立体窗口。
(二)从高清画面到沉浸体验的传播升级
《从大湾区出发》通过无人机航拍、虚拟现实等手段,展现大湾区现代化风貌,提升了纪录片的国际传播竞争力。无人机航拍以“上帝视角”捕捉大湾区地标(如港珠澳大桥、深圳前海自贸片区)的宏观形象,展现城市群的现代化肌理。广电媒体在合拍纪录片中的技术应用,本质是将中国故事转化为“世界通用的视听代码”——通过超高清技术呈现细节真实,用新技术打破空间阻隔,以数据可视化解构抽象概念,最终实现“技术工具”向“文化载体”的升维。未来,随着广电媒体加快布局元宇宙纪录片、AI生成主持人等前沿领域,技术赋能将推动合拍纪录片从“内容合作”迈向“认知共建”,在国际传播格局中构建更具韧性的话语坐标系。
(三)关注本土特色与全球视野的平衡
以广州市广播电视台为例,作为地方主流媒体,其合拍纪录片对广州及粤港澳大湾区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传承进行了深入挖掘,塑造了具有独特魅力的地区形象。在地域特色方面,展现大湾区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其作为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的重要枢纽,拥有繁忙的港口、发达的交通网络。对大湾区城市风貌的展示,既有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又有充满岭南特色的骑楼老街,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在文化传承方面,聚焦岭南文化的多个层面,如粤语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在纪录片中通过人物的日常交流、粤语歌曲演唱、粤剧表演等形式得以呈现,让观众感受到粤语的独特韵味和文化内涵,使国外观众认识到广州及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地域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
广州市广播电视台的实践表明,广电媒体合拍纪录片的破局之道,在于把握“本土特色是文化根系,全球视野是生长枝叶”的辩证关系——既以岭南骑楼、粤剧粤曲等“根系”锚定地域身份,又以科技赋能、青年叙事等“枝叶”链接人类共性,最终在“各美其美”与“美美与共”的平衡中,让大湾区故事成为世界读懂中国的重要切片。这种平衡不是简单的“折中”,而是通过精准的文化转译、技术创新与机制协同,让本土叙事自然生长为具有全球解释力的中国话语。
广电媒体合拍纪录片不仅是“你”“我”结合,不只关注自身成就、自说自话,还要寻找共同关注,打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叙事,以更多话语创新的纪实表达吸引海外青年尤其是Z世代的注意力。最终,以传播效能提升为导向,宣介中国主张、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形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在国际传播中走出自己的道路。(参考文献略)
来源:京商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