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于鸿毛》为什么没能成为另一个《好东西》?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7 20:28 1

摘要:上映首日,《轻于鸿毛》比肩《好东西》拿下了高达20%的排片,结果却只收获了533万票房,票房占比仅有6%,产生了严重的票房倒挂现象,远超《东极岛》的倒挂情况,可谓今年最惨的倒挂惨案。

时光编辑部 |予臻

探寻电影背后的谜题。

《轻于鸿毛》上映前,被媒体报道为《好东西》姐妹篇,让很多观众对其抱有《好东西》的期待。

上映首日,《轻于鸿毛》比肩《好东西》拿下了高达20%的排片,结果却只收获了533万票房,票房占比仅有6%,产生了严重的票房倒挂现象,远超《东极岛》的倒挂情况,可谓今年最惨的倒挂惨案。

《轻于鸿毛》为什么会给人《好东西》的错觉?

因为它与《好东西》有太多相似:同一个主出品方麦特,同一个女主演宋佳,同样的双女主设定,同样的轻喜剧风格。而且连小演员的背景都是如此相似,都找了星二代出演。《好东西》找了梅婷女儿曾慕梅,《轻于鸿毛》找了董璇女儿小酒窝。

《轻于鸿毛》在短视频上的一个宣传词条甚至还带了《好东西》。

从制作配置到宣发物料,《轻于鸿毛》都透着一种浓浓的“好东西”味儿,背后操盘团队显然是有想复制《好东西》成功模式的意图。

但从市场反馈来看,两部电影的差距甚远。《轻于鸿毛》票房不到两千万,甚至不及《好东西》的票房零头。想过《轻于鸿毛》卖不动,但没想到它会卖这么差。《轻于鸿毛》与《好东西》相比,问题到底出在哪?

同为双女主,一个双脚落地,一个飘在空中

《轻于鸿毛》与《好东西》双女主设定,看似相似,实则完全不同。

宋佳在《轻于鸿毛》饰演的李鱼与她在《好东西》饰演的王铁梅,性格是极为相似,同样的独立、洒脱、直爽。而佟丽娅在《轻于鸿毛》饰演的沈飞鸿也和钟楚曦在《好东西》饰演的小叶,有几分相似,两者同为敏感、脆弱、温柔的性格。

但除了性格相似,其他的人物设定完全不同。《好东西》双女主人设是“接地气的”,两人都是“沪漂”,一个是单亲妈妈,一个是“恋爱脑”。这两人的社会身份,是当下女性话题里,最热门的两个身份。

《人物》杂志已经写过很多次单亲妈妈的选题。邵艺辉导演如果把王铁梅和小叶的人物小传拿出来发表公号,标题类似《我,离婚带娃、搬进破宅、重启事业》《曾以为治不好的恋爱脑,却被她治好了》,一定会成为10w+的文章。

而《轻于鸿毛》里,李鱼与沈飞鸿都是有钱人的另一半。李鱼是一家养老院老板,沈飞鸿是住在别墅里的娇妻。两人所有的话题,都是围绕着死去的男人展开,一边高喊着“girls help girls”“男人不重要”的独立口号,一边依赖着、争夺着男人的家产。

想要男人的东西,但又否定男人的存在。角色身份与角色塑造,有一种天然的矛盾性,根本无法让观众代入角色。

而且《好东西》让女性观众产生共鸣的地方,不在于台词喊口号,而在于细致入微的女性关怀与对女性价值的肯定。比如那段没有任何台词口号的声音蒙太奇剪辑,王茉莉猜小叶收集的音效与王铁梅做家务的画面进行了平行剪辑,王茉莉几乎全猜错了母亲王铁梅做家务的声音。

每天听着母亲做家务活儿的声音,却完全分辨不出每一种声音的区别。女性日常而又琐碎的付出经常被人忽视,但《好东西》通过这一段蒙太奇剪辑,让观众从大银幕上真切感受到这些细节付出的价值。

《轻于鸿毛》里,李鱼与沈飞鸿的相处,并没有体现出任何女性独有的特质。电影似乎有一种急于炒双女主cp,而忽略了真实性与现实性的问题。双女主换成双男主也毫不违和,一个女富豪离世,前任丈夫和现任丈夫因为分女富豪的家产,变成了欢喜冤家。

不是有金句,就是好故事

《好东西》金句台词被津津乐道,但它之所以能卖7亿票房,实现圈层上的突破,不在于它的女性台词口号,而在于它本身是一个好故事、一个好笑的喜剧。

观众为一部电影买单,不在乎它是女性或男性电影,在乎的是它好不好看。

有业内编剧接受时光君采访时,曾说《好东西》卖点是趣味,和小品类似。但趣味的设置,不是停留在台词上,而是建立在故事上。说小品电影,可不是贬低,要能把小品喜剧理论炉火纯青运用到电影里,也是一种本事。

小品喜剧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叫三翻四抖,指的是在表演时,经过再三铺垫与衬托,对人物故事加以渲染、制造气氛,最后将包袱抖开产生笑料。

《好东西》抖一个笑料包袱,是有完整的铺垫。比如小叶一开始给观众呈现的是一个“恋爱脑”形象,明知道对方是渣男,却仍然与对方维持恋爱关系。但随着剧情推进,揭开了小叶原生家庭问题。小叶在王铁梅的鼓励下,完成了从缺爱到自我救赎的过程。

这时候,小叶因为一次意外入院,渣男却误以为小叶是为他自杀,一副浪子回头的姿态寻求复合,小叶百口莫辩地说出“你没那么重要”,笑料便产生了。

而《轻于鸿毛》里同样“你没那么重要”的台词笑料,是沈飞鸿对一个拼桌的陌生男子说的。陌生男子莫名其妙加入了李鱼与沈飞鸿的对话,临走前又莫名其妙被沈飞鸿赠予了这么一句临别赠言。

笑料的产生没有铺垫,让人觉得很唐突。与主角相遇的人物都是工具人,仿佛只是为了让主角能说出这么一句话而出现,试图以此来让观众产生共鸣。但观众共鸣的前提是,有故事的代入感,有一个前情铺垫,才会有包袱抖出来后的会心一笑。

没有任何来由的金句台词输出,根本让人笑不出来,只会让人如坐针毡、如芒刺背、如鲠在喉。

被强行包装成商业片的文艺片

其实留意一下《轻于鸿毛》的创作班底,就能察觉出为什么《轻于鸿毛》会如此拧巴。因为它的创作班底,本身是一个文艺片的创作班底。电影内容本身是文艺的,但却被套上了一个商业片的壳子,试图产生更大的票房效应。

《轻于鸿毛》编剧是蔡成杰,他的上一部长片作品是自编自导的《北方一片苍茫》。该片虽然在2017年获得了FIRST青年电影展的最佳影片,但在2018年上映时仅收获了73万票房。

FIRST青年电影展走出来的导演,有偏文艺的,也有偏商业的。偏商业的有忻钰坤、马凯,忻钰坤导演首作《心迷宫》于2015年上映,拿下了1000万票房。对比之下,显然蔡成杰导演的作品受众是有限的,他不是偏商业的那类创作者。

蔡成杰导演八年没有推出新作,现在能推出编剧的新作,很有可能是赶上了“女性电影”风潮。据不完全统计,《轻于鸿毛》出品方麦特已经开机了不下于三部女性电影,比如周雨彤、梅婷、黄奕主演的《她的逃跑计划》以及惠英红、王佳怡主演的《今夜不宜飞行》。

坊间流行一句话,有女性剧本可以投麦特。但如果大量文艺片被不合时宜地包装成了商业片,变成不伦不类的产品,文艺不文艺,商业不商业,两边观众不讨好,折损的是女性电影与女性喜剧电影的口碑。

其实,尹丽川和邵艺辉导演提供了两条明确的不同女性电影的创作路子。如果是要做文艺向的女性电影,可以参考尹丽川导演《出走的决心》,深度地、严肃地去讲女性的一个困境。

如果要做商业向的女性电影,则要向邵艺辉导演一样,有对普通观众的感知力与类型叙事的能力。邵艺辉导演在创作出第一部作品前,本身就是一个很成功的自媒体博主。她对普通观众有很强的感知力,写出了很多篇10w+的文章。

不要想着用文艺片去制造票房奇迹,有多大本事做多大事。如果擅长做文艺片,那就踏踏实实做文艺片,成本控制在一定范围,目标票房不要设置太高。如果擅长做商业片,也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去慢慢试探观众的反馈,形成自己的创作经验。

邵艺辉从《爱情神话》到《好东西》,有一个明显的成长与改变。《爱情神话》写的是从别人那里听来的上海土著故事,而《好东西》则写的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沪漂”故事,更加贴近普通观众。

双女主+金句段子不是女性电影的赚钱密码,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电影,让观众买单的理由是相同的。即,它本身是好看的,要么讲了一个好故事,要么给观众一个好的类型体验。

来源:Mtime时光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