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违背民意的政党必将走向灭亡——重看电影《大决战》有感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7 20:33 1

摘要:得民心者得天下!如果一个政党不以天下大众为己任,不再时时刻刻为老百姓谋福利,而是贪赃枉法、鱼肉百姓,那么他的最终结局就是灭亡!这是电影《大决战》告诉我们的道理。

得民心者得天下!如果一个政党不以天下大众为己任,不再时时刻刻为老百姓谋福利,而是贪赃枉法、鱼肉百姓,那么他的最终结局就是灭亡!这是电影《大决战》告诉我们的道理。

重看《大决战》,当镜头扫过锦州城外战壕里啃着冻土豆的解放军战士,再切到南京总统府里推杯换盏的国民党将领,我忽然明白,这场战争的结局,从一开始就写在了民心的天平上。没有什么比“民心向背”更锋利的武器,也没有什么比“背离民意”更致命的毒药——这是《大决战》藏在炮火硝烟里的真理,也是所有政党必须铭记的铁律。

电影里有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辽沈战役打响前,东北野战军的炊事员背着一口铁锅,在雪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跟着部队走。路过一个村庄时,老乡们硬是把家里仅有的玉米面塞给他,还把暖炕让给伤员住。而另一边,国民党军队路过同一个村子,不仅抢走了老乡的粮食,还把门板拆下来当柴火——同样是“路过”,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姿态,这背后,是两个政党对“老百姓”的理解天差地别。

共产党的队伍里,“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是口号,是刻进骨子里的规矩。电影里,战士们帮老乡挑水、劈柴,把缴获的粮食分给穷苦人家,甚至在行军时不小心踩坏了庄稼,都会留下银元作为赔偿。而国民党的军官们,忙着把搜刮来的金条、古玩往家里运,忙着在上海、南京购置豪宅,至于前线士兵的死活、沦陷区百姓的苦难,他们根本无暇顾及。就像电影里蒋介石的那句台词:“打仗靠的是枪炮,不是民心。”可他忘了,枪炮能打胜仗,却赢不了民心;能占领城池,却守不住天下。

《大决战》里的三大战役,打的不仅是军事仗,更是民心仗。淮海战役时,五百万支前民工推着小推车,冒着枪林弹雨把粮食、弹药送到前线。他们中,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未成年的孩子,甚至有抱着孩子的妇女——他们为什么愿意冒着生命危险支持共产党?因为他们知道,共产党的队伍是为他们打天下的,是能让他们过上“耕者有其田”的好日子的。而国民党的士兵,却在战场上不断逃跑、投降,因为他们看不到希望,也不想为那些贪赃枉法的将领卖命。

电影结尾,解放军渡过长江,占领南京总统府,战士们扯下蒋介石的画像,换上毛泽东的画像。那一刻,我想到的不是军事上的胜利,而是民心的回归。从1921年建党到1949年建国,共产党用28年的时间证明了:一个政党只要把老百姓放在心上,老百姓就会把它扛在肩上;只要时时刻刻为老百姓谋福利,老百姓就会用生命去守护它。

反观国民党,从最初的“三民主义”到后来的“独裁统治”,从“北伐统一”到“贪腐成风”,它一步步背离了民意,一步步失去了民心。电影里,国民党官员在上海囤积居奇、哄抬物价,老百姓拿着金圆券买不到一粒米;在重庆,特务肆意抓捕进步人士,白色恐怖笼罩全城——这样的政党,怎么可能不走向灭亡?

《大决战》的炮火早已远去,但它留下的启示却永不过时。一个政党,无论曾经多么强大,无论掌握多少资源,只要忘了“为谁执政、靠谁执政”,只要开始贪赃枉法、鱼肉百姓,就一定会被人民抛弃。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被历史反复验证的真理。

如今再看《大决战》,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战争的胜利,更是一种信仰的胜利,一种民心的胜利。它时刻提醒着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老百姓;任何时候,都要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因为,民心才是一个政党最坚实的根基,才是一个国家最强大的力量。

来源:英雄拒绝黄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