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影《高山下的花环》讲述了边境战场上,连长梁三喜和军嫂玉秀的感人故事:梁三喜和玉秀相识相知相爱,结婚后聚少离多,唯一的联系方式就是一封封家书。玉秀即将临盆,梁三喜却因军中事务脱不开身。等到他终于下定决心要回家见媳妇时,边境战事突然爆发,他临危受命奔赴战场,再也
电影《高山下的花环》讲述了边境战场上,连长梁三喜和军嫂玉秀的感人故事:梁三喜和玉秀相识相知相爱,结婚后聚少离多,唯一的联系方式就是一封封家书。玉秀即将临盆,梁三喜却因军中事务脱不开身。等到他终于下定决心要回家见媳妇时,边境战事突然爆发,他临危受命奔赴战场,再也没回家。在家里苦等丈夫归来的玉秀,这天却突然得知丈夫牺牲的消息,她强忍悲痛,带着孩子和老母亲来到了丈夫生前的部队。玉秀用抚恤金和卖猪的钱还清了丈夫的欠账,最后在丈夫的坟前告别,返回家中代替丈夫独自照顾老人和孩子……
《高山下的花环》自1984年上映至今,以其成功的艺术创造和感天动地的故事情节,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据查证,剧中梁三喜和玉秀的故事原型,正是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海拉镇王发坤烈士和妻子李金花。1979年边境战场上的一声炮响,带走了李金花深爱的丈夫,却带不走她对生命的执着与承诺。46年间,她用血泪书写了一段超越时空的深情守望,用“一生坚守、一世承诺”诠释了“军嫂”的伟大。
梨花树下的爱情
1946年出生的王发坤和1952年出生的李金花都是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海拉镇新村村人,两人从小青梅竹马,心心相印。1968年,王发坤和李金花订下婚约,正式成为恋人。不久,从小就怀揣军人梦的王发坤决定参军入伍,深明大义的李金花积极支持未婚夫王发坤的选择。为让王发坤安心去当兵,李金花坚定地说:“坤哥,你放心去部队吧,我等你回来!”
王发坤是个有心人,临行前,王发坤与李金花在家门口栽下了一棵象征他们爱情的梨树,他深情地望着恋人,向她许诺:“金花,你一定要好好照顾自己,好好照顾父母。等到梨树盛开的时候,我就回来娶你!”
进入部队服役后,王发坤勤勉上进,吃苦耐劳,各方面都表现得很是出色,不到半年时间就申请入党,正式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入伍第二年,王发坤凭借优异的表现获得了宝贵的提升机会,担任副班长一职。得知这一喜讯后,王发坤第一时间写信告诉了李金花。李金花收到信后,一方面她替王发坤高兴,另一方面,她不由得有些自卑,她觉得部队把王发坤锻造得越来越有能耐,自己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姑娘,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根本配不上王发坤。思虑再三,她找来村里识字的人替她写了封信:“坤哥,如今你终于出人头地了,应该好好找一个有文化的城里姑娘结婚,过好日子。如果你继续和我在一起,我肯定会拖你的后腿,耽误你的前程,我们分手吧!”
收到信后,王发坤十分慌张,他赶忙给李金花回信说,他这辈子就认准她了,一定会回来娶她。为了打消李金花的顾虑,1974年,王发坤第一次回家探亲,第一件事就是和相恋多年的李金花结婚。婚后数年,他们的儿子王远碧、王远苍相继出生。即便有了家庭,有了孩子,李金花还是觉得自己没有文化,配不上王发坤。但在王发坤眼里的李金花善良、贤惠。李金花说,那时刚结婚,他们打算等王发坤服役达到随军条件时便全家随军,让孩子以后继承父业,也做一名光荣的军人,报效国家。
1978年冬天,山间的雾气还未散尽,李金花蹲在溪边浣洗衣裳。冰凉的水流漫过她冻得通红的手指,搓衣板上的军绿色衬衫在石板上摩擦出细碎的声响。这是王发坤离家前换下的最后一件衣服,领口还沾着点柴油的痕迹。
“阿花!”熟悉的声音在山谷里回荡。王发坤背着竹篓从坡上下来,军靴踩碎薄霜。他胸前的五角星在晨光里泛着金红,那是去年探亲时部队首长特意别在他胸前的。
李金花甩着手上的水珠起身,看见丈夫从怀里掏出个油纸包。打开来是两块鸡蛋糕,山风直往人领口里钻,她低头咬住蛋糕,眼泪突然就砸在了油纸上。
“哭啥子?开春我就回来。”王发坤用拇指抹去妻子眼角的泪,食指的枪茧蹭得她脸颊发痒。他转身要走,又想起什么似的折回来,从裤兜里摸出个子弹壳做的口弦。
“等咱们家门口的梨花开了,你就吹这个。”他教她把铜片含在唇间,“我在部队里听得见。”
1978年4月,考虑到妻子李金花一人承担照顾一家老小的重任,王发坤决定转业,并在家乡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联系好工作。正在这时,一场边境战争突然爆发,王发坤食言了,毅然放弃了转业回家、与亲人团聚的机会,主动跟随部队前往边境前线作战。王发坤说:“国家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作为党培养多年的老兵,我义无反顾、义不容辞,我听从组织安排。”组织上同意了王发坤的参战请求。就这样,王发坤重新换上军装,手握钢枪,义无反顾地奔赴前线。
1979年2月16日下午2时,王发坤所在部队按照上级指示,开始进攻,于当晚24时前集结完毕。2月17日凌晨6点,王发坤所在营奉命为第一梯队首先通过架在红河上的舟桥,执行穿插后转入助攻。并攻击248高地、191高地,随后进驻班光村。
上午10时10分,王发坤所在营继续向龙金、周登方向发起进攻。13∶30分左右,王发坤和战友们在渡过外珊河时,大部分军队已渡过去,但还有一部分正在过河。
此时,敌军炮火猛烈袭击,王发坤所在部队损失较大,两部电台和两名报务员均受重伤,当时情况紧急,王发坤和战友迅速在周登以南占领有利地形,副连长王发坤迅速架炮向387北侧无名高地射击,掩护战友进攻。
第一轮炮弹袭来,王发坤的左脚就已经受伤了。突然间,敌军又一轮炮弹在营指挥所附近爆炸。这时王发坤把正处在炮弹下方的卫生员罗顺良一推,嘴里喊着:“你赶紧走,赶紧走,等会落队了,你要跟上大部队。”王发坤又是一推,就在这一秒钟,王发坤把罗顺良推倒在路边的烂泥地里。炮弹过后,罗顺良一看,发现王发坤满身是血,已经光荣牺牲了。
王发坤牺牲时大儿子王远碧不到5岁,在王远碧的记忆里,只有父亲最后一次离开家时的记忆是最深刻的。王远碧说,父亲离开家时身上穿着军装,头顶戴着一顶军帽,帽子上还有一颗帽徽。走的时候还和兄弟俩说:“我回来的时候给你们买好吃的、好玩的。”没想到,王远碧和王远苍兄弟一等就是几十年。
绝笔遗书里的一世承诺
1979年春天,26岁的李金花收到丈夫王发坤的绝笔信时,怀里还抱着刚满周岁的幼子。他给妻子写下诀别信:“若我战死,请勿挂念,望你改嫁。把修房子时借战友的2000元,用抚恤金还了,人走账不可赖……”信尾一滴墨渍晕染,恰似他凝视襁褓中幼子照片时的泪水。信中的一字一句,像钢针般刺入李金花的心脏。
“只见青山转,不见亲人归”。李金花每天左手牵大儿子,右手牵小儿子,坐在村口眺望,祈盼着王发坤突然从大山的转角处大步走来。1983年10月30日,经民政部批准,王发坤被追认为烈士。此时,远在千里之外的李金花对于丈夫壮烈牺牲的消息一无所知,她还像平日那般,每天带着两个孩子到村口等待丈夫的归来,跟她们母子过平凡日子,却只等来王发坤光荣牺牲的噩耗。
李金花不敢相信丈夫真的牺牲了,她固执地认为丈夫一定还活着,只是和部队失去联系罢了,总有一天会回来的。当她看到包裹里那只丈夫生前一直佩戴的手表等遗物时,李金花明白丈夫真的牺牲了……
直到今天,李金花总会拿出这块手表看一看,以此缓解对于逝去丈夫的思念。彼时,家中尚有年迈的公婆需要赡养,两个年幼的儿子嗷嗷待哺,而作为副连长的丈夫永远倒在了南疆的战场上。在面对丈夫光荣牺牲和孩子年幼的多重压力下,李金花毅然决然承担起所有压力。这一年李金花刚刚26岁,正值花样年华,照顾一家老小的责任全都落在了这个柔弱的女人身上。看到她如此辛苦,村里的街坊邻居纷纷劝她改嫁,就连婆婆也劝她趁着年轻再找个好人家。李金花谢绝了周围人的好意,她坚强地回应:“我这辈子生是王家的人,死是王家的鬼,无论如何,我都不会改嫁的。我会好好完成坤哥的遗愿,将2000元欠款还清,为婆婆养老送终,将两个孩子抚养成人。”
她将抚恤金中的800元先行还债,剩下的1200元债务,在往后11年里成为支撑她活下去的精神支柱。村民们劝她:"烈士家属何必这么苦?"她却咬着牙回答:"我丈夫是英雄,他的债不能赖。"1979年至今,多少个艰难困苦的日夜,李金花都在门前的梨花树下守望着,幻想着有一天丈夫能从远方归来,她凭着丈夫留下的抚恤金,用瘦弱的身体撑起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家。
大山深处的生命坚守
在平均海拔2200多米的大山深坳里,李金花的身影成为最独特的风景。天未破晓,她已背着竹篓上山砍柴;日头当空,她在梯田里插秧除草;夜幕降临,她在煤油灯下缝补衣裳。为了多攒两分钱,她把全家每月90斤口粮压缩到60斤,自己吃红薯藤拌盐巴,却把攒下的鸡蛋塞进儿子书包。
1985年的暴雨夜,茅草屋顶被狂风掀翻。她抱着发烧的小儿子蜷缩在墙角,听着屋外瓢泼雨声,突然想起丈夫生前常说:"人活一世,总要活出个人样。"第二天,她拄着拐杖走了二十里山路,用卖猪崽的钱买回油毡布。当乡亲们问她为何不等男人帮忙时,这个从未上过学的女人说:"男人能做的,女人照样能行。"
跨越时空的朝圣之路
2007年,在丈夫牺牲28年后。李金花收到丈夫生前战友的来信,详细讲述了当年王发坤牺牲的具体情节,并告诉她王发坤埋葬在云南省屏边苗族自治县烈士陵园。 知道这个消息后,李金花异常激动,快30年了终于知道丈夫安息长眠的地方。她决定带着两个孩子去云南屏边祭奠丈夫。 可遥远的路程,往返开销要上千元。对于这个捉襟见肘贫困家庭来说,那是一笔巨款啊! 一边是日夜思念的亲人,一边是手头拮据为千元路费而发愁。 最后李金花狠了狠心,到信用社贷了2000元,带着两个孩子远赴云南祭奠亲人。
2007年清明,64岁的李金花颤抖着从贴身衣袋里掏出泛黄的信纸,带着两个已届而立之年的儿子踏上寻夫之路。2000元路费是贷款的,这是她第一次出远门。当汽车翻越云贵高原的崇山峻岭,她突然想起丈夫牺牲那年,自己背着高烧的战士翻过同样险峻的山路求医——命运的齿轮在时光中悄然咬合。
时隔28年,这个分别已久的家庭终于再次“团圆”了。屏边烈士陵园三千座墓碑如同沉默的军团,她突然扑向一座爬满青苔的石碑,苍老脸颊紧贴冰凉的大理石:“坤哥,咱家的梨树……今年又开花了。”布袋里珍藏的梨花瓣纷纷扬扬洒落,与纸钱灰烬共舞,恍惚重现那年送别时漫山遍野的雪白花雨。在云南屏边烈士陵园第15排7号墓前,斑驳的"王发坤烈士之墓"让她瞬间泪崩。抚摸着冰冷的墓碑,她仿佛看见当年自己正在溪边浆洗衣物,听见丈夫在身后轻笑:"金花,等收完这季玉米,咱们就修新房。"数十年的思念化作决堤的泪水,两个儿子跪在墓前哽咽:"爸,妈把咱家房子盖成了,债也还清了……"
传承红色基因建新功
2020年8月,王发坤烈士正在贵州工贸职业学院读书的孙子王明建报名应征入伍,如今的他作为军人的后代接过爷爷王发坤的钢枪,扛起保家卫国的使命。
在地方党委政府的关心帮助下,为其修建了一条直接到达家门口的硬化水泥路“金花路”,帮助其新建了一栋两层新楼房,为了更好地发挥丈夫王发坤的伟大精神,李金花将家中最大的一间屋子腾了出来,将其改造“王发坤烈士纪念馆”。李金花摩挲着纪念馆玻璃柜里的军功章,向参观的孩童讲述:“这是你王发坤爷爷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突然,迷彩服身影跨入门槛——孙子王明建拿着入伍通知书,阳光穿透他年轻的面庞,与墙上黑白照片里烈士王发坤的军人轮廓悄然重叠。在王发坤烈士的故事影响下,李金花带大的孩子们中,已有12人参军入伍,继续着这份跨越时空的守护,相信在烈士精神的指引下,他们一定会有所作为。
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几十年间,烈士遗孀李金花的感人故事一直不为世人所知,直到2015年10月,一篇名为《梨花树下,她守望丈夫“梁三喜”36年》的报道一经刊发后,在全社会引起了剧烈反响。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纷纷表示希望能对李金花老人提出帮扶,希望烈士英雄的家人们能够早日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看到这篇报道过后,深圳市宝安区社会拥军联谊会决定出资10万元,不久后,深圳市龙岗区的一位村支书书记决定从社区基金之中拿出5万元钱,他们希望这些善款能够资助王发坤烈士的两位儿子搞一搞养殖业,早日脱贫致富。与此同时,北京一家企业在得知李金花老人由于家庭贫困,已经有11年之久都未能去过云南烈士陵园看望丈夫了的消息后,2016年清明节,在这家爱心企业的帮扶下,李金花老人与两个儿子终于再次来到王发坤烈士墓前,一家人再度“团圆”。
考虑到母亲李金花年事已高,身体又不好,以后很难再奔波前往云南看望丈夫,于是乎,王发坤烈士的两个儿子决定拿出部分善款,在村里头为父亲修建一座烈士纪念碑,这是李金花老人一直以来的心愿。修建烈士纪念碑,既可以方便母亲祭拜,又可以发扬父亲的烈士精神。2007年,当地政府拨款为她修建了两层小楼;2010年,王发坤烈士纪念馆在村口落成,馆内陈列着她补了38次的军大衣、写满生活账本的笔记本。那些用麻绳捆扎的账本里,密密麻麻记录着每笔还款日期,最末一行写着:"2007年4月12日,债务全部还清。"
这位"最美军嫂"用半生践行了比山海更重的承诺。当笔者问她成功的秘诀,她指着墙上丈夫的军功章说:"男人保家卫国是英雄,女人守住家业也是英雄。"如今,在她的家乡,"金花精神"已成为乡村振兴的精神图腾,激励着无数人在困境中坚守,在坚守中新生。
后记
李金花的故事远未结束。2025年,七十多岁的她仍坚持每天为孙辈准备早餐,定期到村小学讲述红色家风。正如纪念馆留言簿上的一句话:"有些诺言,需要用一生来兑现;有些伟大,诞生于平凡的坚守。"。2025年4月19日,国防大学一名教授在毕节军分区、威宁县人武部领导的陪同下,前往海拉镇新村村看望慰问李金花,说:“向王发坤烈士致敬!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像王发坤烈士这样为国家和人民做出巨大牺牲的英雄。您多年来的坚守和付出,同样令人敬佩。如今的和平与发展,离不开他们的奉献,也离不开您的支持,历史将永远铭记”。
作者 张勇
编辑 彭妲
二审 杨舒丞
三审 陈兵 周密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