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2020年平遥电影节崭露头角后,《不止不休》便成了电影圈的焦点之作。该片先后在威尼斯电影节斩获“地平线单元最佳影片提名”,于平遥电影节摘下“最佳导演奖”,加之开罗、华沙、多伦多等国际电影节频频传来喜讯,上映前就已赚足观众期待。
“年度华语片被赞‘药神级别’,口碑彻底引爆!”
“白客(王大锤)这次要实现演技飞升了!”
自2020年平遥电影节崭露头角后,《不止不休》便成了电影圈的焦点之作。该片先后在威尼斯电影节斩获“地平线单元最佳影片提名”,于平遥电影节摘下“最佳导演奖”,加之开罗、华沙、多伦多等国际电影节频频传来喜讯,上映前就已赚足观众期待。
看过影片的影迷纷纷给出高评,有人认为其质感堪比2018年的现象级神作《我不是药神》,更有人断言主演白客将借此片完成演技转型,甚至预测他未来有望问鼎影帝。
然而,这部原定于当年秋季上映的影片,却突然销声匿迹,影迷们一等就是整整三年。据业内人士透露,因题材较为敏感,《不止不休》在这三年间经历了多次删改。戏剧性的是,拍摄时还默默无闻的张颂文,开年凭借《狂飙》爆红,片方见状在映前临时加大了张颂文的海报占比。
3月24日,这部吊足观众三年胃口的《不止不休》终于登陆院线。但相较于《我不是药神》的票房奇迹,该片显然辜负了“小药神”的称号。截至发稿,《不止不休》首日票房仅865万,加上此前十余天的点映成绩,总票房也不过1677万,与近亿票房的进口片《铃芽之旅》相比,差距十分明显。专业媒体对其总票房的预测更是仅为1.3亿。
不过,票房遇冷并不代表影片质量不佳。《不止不休》上映后开分7.4,对于一部国产剧情片而言已是高分,从观众反馈来看,该片仍值得走进影院观看。那么问题来了:这部口碑堪比《药神》的高分佳作,为何会遭遇票房滑铁卢?
称其“小药神”?我持保留意见
从故事架构来看,《不止不休》的剧情并不复杂。(以下含剧透)
故事背景设定在2003年的北京,非典疫情刚刚结束。白客饰演的“韩东”是一位北漂青年,他从东北远赴北京谋生,立志成为新闻记者,却因学历不足屡屡碰壁——高中肄业的他,往往还没来得及介绍自己,就被学历门槛拒之门外。
机缘巧合下,韩东在“京城日报”获得实习机会,成为“黄江”(张颂文饰)的实习生。黄江是位经验丰富的资深记者,为获取一手素材,他能废寝忘食,孤身往返700公里外的事发现场取证,始终将记者的客观性奉为准则。归入黄江麾下后,韩东开启了没日没夜的实习生涯,为实现梦想,他比黄江更拼命,生活几乎被工作填满。
某天,山西发生矿难,工人伤亡惨重。黄江得知消息后,立刻带着韩东赶往山西。两人乔装成工人,在现场目睹了灾后工人家属的悲痛,也见识了煤老板的冷漠——他们竟用金钱衡量生命。此次经历让韩东在实习期间就写出了一篇极具冲击力的头版文章。
但这次采访也让韩东意识到,记者的身份远比想象中无力。尽管在“纸媒为王”的年代,报社记者被称为“无冕之王”,能以笔为刃奔赴前线,但他们的职责仅限于还原真相。“感情不是新闻,事实才是新闻,同情心会影响新闻判断”,黄江曾这样告诫韩东。
偏偏韩东是个理想主义者。后来,他跟进一起卖血事件,顺藤摸瓜查到“代检乙肝”的黑色产业链。为完成头版报道,韩东深入险境,不仅亲自参与卖血和代检,还与犯罪头目结交并成为其下线。调查中,他震惊地发现,自己的发小张博竟是“代检”的客户。
因父亲的一次失误,张博自幼感染乙肝病毒。尽管他勤奋好学考上大学,却因体检屡屡被拒,毕业多年仍无稳定工作。不甘命运的他决定考研,却发现这条路同样需要体检。最终,这位法学系大学生不得不私下联系黑中介代检。令他没想到的是,同乘一辆巴士的朋友韩东,竟是追踪此事的记者。
此时的韩东陷入两难:若发表报道,朋友的前途将毁于一旦;若不发表,自己就会被报社淘汰。与此同时,他的生活也因入不敷出而举步维艰,更觉得愧对陪他来北京的女友。
在深入调查中,韩东发现乙肝的传播率被严重夸大——其传播途径仅为母婴、血液和性传播,日常生活中并不会传染。但由于公众认知不足和黑心医院的渲染,乙肝被视为洪水猛兽,甚至演变成“乙肝歧视”,患者一旦确诊,就意味着被社会抛弃。
因自觉报道不够全面,韩东最终拒绝发稿,被报社辞退。但他并未放弃记者的使命,以自由人身份继续调查,最终将中国1.2亿乙肝携带者的真实状况公之于众。凭借这股热血,他的文章最终获得报社认可并发表,为消除“乙肝歧视”和科普乙肝知识做出了重要贡献。
乙肝歧视:跨越20年的集体记忆
电影以“乙肝歧视”为主线,这一主题既是20年前的社会印记,至今仍有余响。1970年,我国乙肝携带者约4000万,属于世界正常水平。但到了90年代,由于医疗设备落后,疫苗普及过程中出现“一根针用一个班”的情况,幼儿成了病毒扩散的温床;同时,因药物研发需要大量血浆,黑中介催生“有偿献血”,卖血现象泛滥,导致乙肝病毒再度疯狂蔓延。
我国乙肝患者和携带者数量最高峰时达1.2亿,平均每十人就有一人携带病毒。随着病毒问题凸显,社会集体恐惧随之而来。在对乙肝缺乏了解的情况下,相关法律的限制更加剧了公众的恐慌。当恐惧累积到一定程度,便转化为歧视:
上学、就业、婚嫁,甚至日常消费场所,都对乙肝患者和携带者设限。“大三阳”“小三阳”成为热议词,确诊者往往被社会孤立,部分人甚至因此走向极端。
这一状况直到2003年后才逐渐改善。乙肝患者自发创建论坛互助,积极科普传播途径以消除误解,随后官方也出台政策破除就业限制。如今,乙肝不再是禁忌话题,患者也逐步获得平等的生活权利。
幕后班底:贾樟柯团队的集体发力
除白客、张颂文和许久未露面的苗苗外,《不止不休》的幕后团队同样阵容强大。导演王晶(非香港导演)是贾樟柯的御用副导演,曾参与《山河故人》《江湖儿女》等作品,本片是他在《江湖儿女》后首次独立执导的处女作。
此外,摄影指导余力为、配乐半野喜弘、美术刘维新、制片人张冬均为贾樟柯的原班人马。贾樟柯本人不仅担任监制,还在片中客串了一位嚣张的煤老板,可见其对影片的用心。
与《药神》的差距:剧本短板难以忽视
从故事内核看,《不止不休》与《药神》的对比并非无稽之谈。《药神》讲述病患因天价药被迫购买走私药,主角为救众生铤而走险;《不止不休》则聚焦乙肝患者遭受的社会歧视,中介因同情发展“代检线”,主角为帮助患者放弃个人事业。两部影片都探讨了程序正义与结果正义的社会命题,且片中没有绝对的“坏人”。
但客观来说,《不止不休》与《药神》仍有差距。影片制作层面无可挑剔,团队成熟度高,摄影尤其出色,但剧本短板明显。相较于《药神》浑然天成的叙事,《不止不休》的剧本显得单薄——117分钟的片长仅讲述了一个理想主义者坚守初心的单线故事,看点较为单一。
以主角塑造为例:《药神》中程勇从投机者到担当者,再到回归生活后为正义付出一切,人物弧光饱满,极具代入感;而《不止不休》的主角几乎没有成长弧线,属于《创建人物弧线》一书中定义的“平弧”角色,缺乏层次变化。
其他角色的塑造也存在不足:黄江沦为引出剧情的工具人,张博仅用于推动矛盾,女友小竹的存在与主线无关,去掉她对剧情毫无影响,角色功能性过强,缺乏血肉。
剧本结构的松散同样突出:影片既想刻画男主出身,又想强调其生活清苦,但大量笔墨未能服务于主题。更关键的是主线矛盾的薄弱——男主不发稿的原因被归结为“交稿时未查全”,这与记者职业的冲突并不根本,若他一开始就掌握真相并发表,所谓的“牺牲”便失去了分量。
若剧本能更精炼,聚焦主题深入挖掘,或许会有更好的呈现。
写在最后:文艺性与现实意义的双重价值
必须强调的是,尽管《不止不休》不及《药神》,但仍是一部值得肯定的作品。导演王晶与在商业片领域成熟的文牧野不同,他的创作保留了文艺片的纪实性与客观性,宁愿牺牲情绪渲染带来的商业价值,这一坚持难能可贵。
此外,影片历经三年删改,如今呈现的版本或许已非原貌,剧本的瑕疵未必完全出自创作者本意。一部讲述乙肝歧视的电影,从2020年拍摄到2023年上映,这一过程本身就颇具现实隐喻。正如一位影迷所说:“虽然迟到了三年,但它能上映,就意味着某些领域正在‘松动’,电影产业也在进步。”
在疫情后的时代,《不止不休》的意义更在于:观众能通过20年前的社会镜像,窥见自身的经历与情感。至少,它依然能触动人的内心,这就足够了。
来源:小爱侃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