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尽管影片是以钢琴家郎朗的经历为原型拍摄而成,但是我们都知道片子真正的主人公不是郎朗而是他的爸爸。
看完《你行,你上》全片最大的感受就是:这是姜文作为父亲的个人狂欢!
这部电影打着郎朗少年成名的故事幌子,实际上是对父权制的高度颂扬。
尽管影片是以钢琴家郎朗的经历为原型拍摄而成,但是我们都知道片子真正的主人公不是郎朗而是他的爸爸。
从三岁到十七岁,从中国到国外,88个琴键都比不过西游记里的八十一难,所有的一切都是由这个当爹的操控的。
姜文在这部戏里塑造了一个十足的“父权制度”的数字化模型。
他负责输入“成功学”程序;
孩子则被编程成绝对服从的“天之骄子”,
父亲凭借时间控制(每天练琴的时间表)、
空间规训(关进琴室),甚至身体驯化(替儿子做人生每个阶段的选择),
建立起一套无孔不入的严密控制网。
不得不说,在这部影片中,姜式的作者风格依旧保持着。
高密度的语言表达形式+充满哲理意味的金句;饱和又夸张的画面色调与强烈的光影反差;
雄浑豪迈而又振奋人心的音乐背景……
然而问题是,这样一种作者风格已经成为了一种反复使用、过度消费后的自我重复与自恋。
影片中到处都可以找到一些貌似具有深度意义的隐喻或象征符号一一比如镜头前屋檐上滴落的雨水、一闪即逝的人像雕塑、对墙面上的照片进行控诉等等,但是它们之间彼此孤立,互不关联,并且过于刻意,看起来十分生硬。
整部电影时长达到了近2.5个小时,实在是看得太累了。整个前半部分还算紧凑流畅,但在到了下半场之后剧情开始慢慢扩散开来,逻辑也变得越来越稀松。
尤其是最后一段长达四十多分钟的所谓“意识流”大爆炸更是让不少观众昏昏欲睡。
“什么时候才能有点儿意思?”
“还有没有一点高潮?”
之所以会如此,不仅是叙事节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由于主题的重复与单调。
意外的是,《你行你上》这部电影也是由姜文的妻子周韵来担任制片人的。
姜文自己在首映式上的发言也表明:“其实我们这部电影的总设计师是一个女性,就是我的太太周韵。”
正是周韵为姜文提供了拍摄一部“郎朗自传”式的电影的契机,并且她积极地促成了这个电影项目的启动与完成。甚至连姜文和周韵的儿子们都在该剧中扮演了郎朗在美国的同学的角色,可以说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家庭之作。
我们可以将《你行你上》看作是一场“父权神话的加冕礼”,是权力系统对艺术主体的一种格式化操演。
最后当郎朗因父亲不在身旁而显得胆小怯弱时,其父像从天而降一样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在父爱感召下,他又重新走上成功的道路。
这样的安排并非只是展现了一种父子间冰释前嫌的温馨画面,而是体现了父权至高无上的地位。甚至马丽都没几个镜头。
最终,这部电影证明了:你大爷还是你大爷,但姜文,可能真的老了!
欢迎登陆我的视角!我是珍珠,给个关注吧!
来源:综艺娱乐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