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给读书人的电影诗篇,《坪石先生》展映交流活动昨日举行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6 11:06 2

摘要:“我们首先以及最后永远要感谢好的电影,我们要感谢好的创作。我期待已久,终于在这个片子里看到中国的电影创作描写了久违的‘士’的精神。”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席郑大圣这样说。

“我们首先以及最后永远要感谢好的电影,我们要感谢好的创作。我期待已久,终于在这个片子里看到中国的电影创作描写了久违的‘士’的精神。”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席郑大圣这样说。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昨天下午,由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办的“海上电影论坛”——《坪石先生》电影展映暨映后交流活动在上海文艺会堂举行。本次活动以“读书人的抗战”为主题,特邀影片导演甘小二,监制、主演王宏伟,以及沪上电影人郑大圣、朱枫、黄望莉、孙孟晋、万传法、顾振辉等,围绕主题展开对谈。

《坪石先生》以抗战时期中山大学、岭南大学等华南院校西迁粤北坪石坚持办学的真实历史为背景,聚焦于中国现代数学教育奠基人、天文学家、文学家黄际遇,图书馆学家杜定友,工程测量学家卫梓松等30余位教育先贤,如何直面生存与使命的撕扯。区别于传统抗战题材影片,该片并未直接描绘血腥战场,而是将镜头对准了另一条“看不见的战线”——文化的防线。在片中烽鼓不息的战火底下,既有师生情谊、家庭冷暖,也有命悬一线、生离死别,一一传达出抗战时期中师生的家国情怀。

上海影协常务理事朱枫说自己看过这部电影后,想起了两部40年前的电影,一部正是吴贻弓导演的《流亡大学》,他说:“我觉得比那一部要进一步。《流亡大学》虽然大背景是抗战时期的大学内迁,但主要线索和矛盾是局限于这些大学的师生和国民党当局政府之间的矛盾与斗争,《坪石先生》这部电影更纯粹。”不过他基于对主人公本身的了解,也道出了对影片的一些建议:“黄际遇是一个奇才、怪才,文理兼长,又是酒仙,又是诗词大家,他在岭南诗派是领袖和传人,是非常传奇的一个人,现在把他塑造的共性多了一点,正了一点,如果把他既有儒家精神,又持道家风范,既有家国情怀,又是诗酒人生,桀骜狂放的一面塑造得放开一些,可能这个片子会更有光彩,更有自由的境界。”

朱枫发言

影片中,教授们在简陋的棚屋里传道授业,学生们在松油火把下仔细誊抄讲义。日军进逼坪石、中山大学紧急撤离那一幕,在师生一片匆忙中,黄际遇和叶述武等教授仍在黑板前专注地演算宇宙第一速度……正是这一份“在硝烟里演算”的执着与坚守,对学术的孜孜追求,体现了“知识救国”的信仰。尤其,影片镜头充满诗意,烟雨岭南、雪漫前路、书生背负典籍前行,黄际遇雨中撑伞远眺、以梅枝作画等场面,在战争背景下显得弥足珍贵。资深影评人孙孟晋赞叹说:“这个电影给我们太多隐藏在背后的东西。在当下的中国电影里面,反映抗战胜利80周年的电影,能够有这样一种保存文脉救国的气质,非常不容易。”上海交通大学李建强教授表示:“我非常希望这部影片能够走进高校,让我们今天的教师、今天的学生好好看一看,好好想一想,我们曾经有过这样的前辈,曾经有过这样的学校,曾经有过这样的精神,曾经有过这样的格局。”

郑大圣发言

栏目编辑:黄永顺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