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8月30日,为献礼九三大阅兵,由国内军迷自费、自导、自演,全片零片酬,耗时3年之久,聚焦远征军松山战役的微电影《松山之殇》,在全网上线。
2025年8月30日,为献礼九三大阅兵,由国内军迷自费、自导、自演,全片零片酬,耗时3年之久,聚焦远征军松山战役的微电影《松山之殇》,在全网上线。
《松山之殇》免费公映后,因为是说贵州方言,还有竖大拇指的娃娃兵,迅速引发讨论热潮,对于这部高质量影片,可以说是赞不绝口,直呼拍的太真实了!
简单说一下松山战役,它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滇西缅北战役的一部分。
从1944年5月开始,中国远征军累计投入两万兵力,共向松山日军阵地发动10余次进攻,最终以伤亡7000人的代价,全歼日军松山守备队,并占领松山。
松山战役后,日军内部称:此战是日军在亚洲战场上被全部消灭的战役之一,甚至称之为“玉碎战”!
一位军事评论家,在研究松山战役历史后感慨说道:松山是两个不同民族地域的人,中国贵州人(第8军)和日本九州人(113联队)的殊死拼杀!
据《松山之殇》导演罐头介绍:因为没钱,所以拍了很久,平时大家都要上班,只有周末才能聚集到人拍摄,而且光找坑道场地和山洞也耗时1年之久。
《松山之殇》日军堡垒山洞
今天,我将从《松山之殇》的历史还原细节,来告诉其他拍抗战剧的导演、编剧,什么才叫做真正的抗战历史影片!
1.日军士兵视角的中、日娃娃兵
《松山之殇》电影开篇,盟军轰炸机对松山的日军暗堡阵地进行轮番轰炸,而在暗堡山洞内两名日军士兵,把话题谈论到兵源。
日军士兵吐槽,自己在日本国内的弟弟刚满15岁,去年征兵属于丙种合格,而另外一名日军老兵补充,照战争这样打下去,连丁种资格都要被拉上战场。
抗战时期,日军战斗力最强的是17个甲种师团,紧接着就是乙种师团,仍具有一定的野战能力;其次还有丙种和丁种师团,这两种师团主要负责根据地扫荡和守备,无野战能力,师团编制也是非满编。
从日军的叙述视角来看,他们对于未来的战争结果已经感到绝望,不过他们也认为中国远征军兵源枯竭,主要便是他们打死的中国兵里,很多都是15-16岁的。
其实,这些便是松山战役的娃娃兵!
历史上,在松山战役爆发后,中国远征军的兵源陷入严重枯竭,为了补充战力,不得已放宽年龄限制,准许烈士遗孤和大量孤儿加入部队。
不过,这些娃娃兵,并非完全都是和日军在战场上拼杀,而更多是负责后勤保障(以14岁以下为主),在微电影里便有体现,远征军老兵也会尽力保护娃娃兵。
当然,也有少量娃娃兵是拿枪作战,比如就是15-16岁这个阶段,而且在日军的作战日记里,也有对打扫战场时,发现15、16岁的中国兵的记录。
2.绑在树上射击的日军狙击手
在《松山之殇》微电影中,躲在树上射击的日军狙击手,被远征军击毙后,从镜头里明显看到他的一侧腿上有绑带。
其实,这正是对于日军在山林狙击作战的历史还原!
但是,有很多朋友就会有疑问;狙击手开枪数次后,总会暴露身份,如果不转移阵地很容易被击杀,为何日军还要绑一根绳子,这不妥自杀式射击吗?
对,你猜的不错,就是自杀式射击!
其实,主要是因为日军在树上伏击时间较长,一般都会有个6-7天,吃喝拉撒都要在树上解决,用绳子绑在树上,就是为了防止日军掉下来。
同时,日军对于在树上的狙击手,称之为“死亡狙击手”,和神风特攻队就是一个性质!
3.日军99式轻机枪装配刺刀
可能很多人以为,日军的制式轻机枪就是歪把子(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但是其实也有96式、99式这样升级轻机枪,和捷克式其实长得差不多。
按照《松山之殇》片方叙述:目前国内99式轻机枪装刺刀,只有我们复原成功了。
《松山之殇》99式轻机枪拼刺刀
可能很多人完全没有想到,一款轻机枪,居然还可以加装刺刀,而这也是日军99式轻机枪(国内称呼为“拐把子”)被日军重视的原因所在。
99式轻机枪,诞生于1939年,主要是为了适应日本军队作战需求,在96式轻机枪基础上改良而成,主要是将口径由6.8毫米改进到7.7毫米,射击威力直线提升。
带刺刀的99式轻机枪
同时,99式轻机枪的射击精度,远超过歪把子机枪,是唯一可以和美国叫板的轻机枪,而且在太平洋战场上,是日军对抗美军的有力武器!
不过,99式轻机枪,直到日本战败投降,总产量也只有5万挺左右。
4.远征军娃娃兵照片
其实,说到松山战役,大家很容易联想到娃娃兵的那张照片,而《松山之殇》也对其基本上做到了1:1的复原。
历史上,这位面带微笑,手竖大拇指的松山战役幸存娃娃兵,名字叫作“陈友礼”。
《松山之殇》剧照
陈友礼娃娃兵
他出身于贵州毕节,11岁时就参军入伍,被编入国民革命军第5军200师,担任勤务兵,也是当时连队里最小的士兵。
但是,就是这名娃娃兵,最后居然冒死救下受伤的连长,当时陈友礼还不满14岁!
1944年11月,一名美军通信兵,在陈友礼远征军所部行军路上,为其拍摄下这组世纪照片,而滇西抗战纪念馆的一座娃娃兵雕塑,也是以他为原型修建的。
1947年,陈友礼跟随部队起义,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而后又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
十分幸运的是,“陈友礼”目前还健在人世,已经是95岁高龄,很多人不远千里来贵阳,就是为了和这位曾经的远征军娃娃兵见上一面,说上一句感谢!
其实,关于这部聚焦松山战役的微电影,还有很多历史细节,比如中国军队的帽徽,并不是统一圆形制式,还有正方形的,至少在国内抗战影视剧里,我从来没有发现过。
《松山之殇》方形帽徽
然后,片方对军服也十分考究,当时的松山的日军守备队,属于东南亚战区日军编组,军服颜色和内地日军有着明显不同,还有日军的万岁冲锋等等,都刻画得到位。
《松山之殇》日本军官军服剧照
同时,还完全复刻了日军机枪小组的协同作战,包括更换弹夹等常规操作,这和其他国产影视剧,一旦扣动扳机就是火力无限,形成了鲜明对比。
《松山之殇》日本机枪小组
还有一个,便是片方也把日军的联队旗(113联队,隶属于拉孟日军守备部队),做到了1:1的历史复原,包括紫色的流苏样式。
关于日军113联队旗,当时这面旗帜到底烧掉了,还是埋掉了,历史真相不得而知,而电影里则把联队旗用于埋掉。
不过,受制于片方经费影响,在军服做旧方面,的确是有一些漏洞,军服太新,没有历史战争代入感,但是毕竟是军迷自费拍摄,可以理解成一个可以忽略的小瑕疵罢了!
按照导演罐头的说法,他希望《松山之殇》这部微电影,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让更多人知道松山战役和远征军历史,让后世没有忘记他们的流血牺牲。
只有这样,这段历史才能被更专业的团队挖掘,拍摄出更加出色的作品,也会促使资本去拍摄规模更加宏大的影视剧。
所以,《松山之殇》这部微电影的意义,远远大于影片本身!
我只能说,一部低成本的微电影,完爆当下国内的主流抗战电影,也希望影视业巨头能够挖掘远征军历史,让更多人了解中国远征军的光辉岁月!
来源:Hello江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