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译制的老电影《远大前程》通常指的是1946年大卫·里恩执导的版本,译制时名为《孤星血泪》 。影片改编自查尔斯·狄更斯的同名小说,编剧大卫·里恩在改编时,保留了原著中关于主人公皮普梦想成为上等人,最终梦想幻灭并回归现实的核心故事线,同时对一些情节进行了影视化
我国译制的老电影《远大前程》通常指的是1946年大卫·里恩执导的版本,译制时名为《孤星血泪》 。影片改编自查尔斯·狄更斯的同名小说,编剧大卫·里恩在改编时,保留了原著中关于主人公皮普梦想成为上等人,最终梦想幻灭并回归现实的核心故事线,同时对一些情节进行了影视化的处理,使其更适合在大银幕上呈现。
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片组(上海电影译制片厂前身)将大卫·里恩版的《远大前程》译制完成。当时国内陆续上映多部英国电影,其中三部改编自狄更斯小说,《孤星血泪》是其中之一。影片译名为《孤星血泪》,一是出于商业因素考虑,二是电影突出了主人公皮普正直纯朴善良的本性,传达出对他的同情与尊重,用此片名符合改编者意图,也能满足观众情感需求。
上海电影译制片厂对该片进行了精心配音,富润生为麦戈维奇配音,童自荣为成年匹普配音,刘广宁为艾丝黛拉配音。
配音演员们为了更好地诠释角色,深入研究了原著和影片剧情,仔细揣摩每个角色的性格和情感。例如,童自荣为成年皮普配音时,通过细腻的声音表演,将皮普从怀揣梦想的少年到经历挫折后的成长与反思,都生动地展现了出来,让观众能深刻感受到角色的内心变化。
苏秀作为当时上海电影译制片厂的重要配音演员和译制导演,参与了该片译制工作。她不仅以其精湛的配音技艺为影片增色,还从导演的角度对配音工作进行指导,把控整体的配音风格和节奏,确保了译制版本能够准确传达原片的情感与韵味,为影片成为经典译制片奠定了基础。
译制过程中,翻译人员在台词翻译上花费了大量心思,既要准确传达原文含义,又要符合中国观众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对于一些具有英国文化特色的表述,进行了巧妙的本土化处理,让中国观众能够轻松理解影片内容,从而更好地接受这部来自英国的经典影片。
来源:陇东漫步者